论教育的实践性——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视角
[Abstract]:Practice has a special meaning in Aristotle's philosophy of practice. Education, as a practical activity, should be understood beyond the simple judgment relative to the theory,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practice itself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and production.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education can be understood as: education should aim at itself; Education is not production, but can not do without production skills; education is not theory, but theory is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practic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汝伦;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李润洲;;实践逻辑: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向明;;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2 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3 高绣叶;时伟;;实践教学弱化之根源及强化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3期
4 黄树光;;第一哲学的价值意蕴[J];船山学刊;2009年03期
5 胡群英;李丽;;当代中国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新理路及其理论自洽的问题[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3期
6 冉亚辉;;对教育理论“学以致用”论简单化的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3期
7 杨洁;莫瑞柏;;我国21世纪以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2期
8 杜宴林;苗炎;;驯化法律:部门法哲学的基本使命[J];法学评论;2011年06期
9 雷云;;教育知识基础观探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李飞;;探寻正义之源——读《正义的两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忠;;实践: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反省的实践观”及其哲学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5 郑臣;内圣外王之道[D];复旦大学;2007年
6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凯;教学作为德性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方安;论教师培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熊洁;道德金律之解析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东;亚里士多德实践观新解[D];内蒙古大学;2006年
2 金英杰;马克思原生态实践观及其理论价值[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胡萨;反思:作为一种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淑娟;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范畴[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董玉枫;论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生存论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李志玲;组织存在的实践哲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孟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盛立民;亚里士多德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之比较[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徐文琴;论观照学生幸福的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陆正林;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劳结合理[D];苏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海英;在“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背后——一种社会学的追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2 彭泽平;对教育理论功能的审视和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3 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4 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佳;;论道德实践及其特征——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渊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吴书林;;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实践哲学解读[J];学术研究;2011年06期
3 岑天庆;张黎;;关于亚里士多德落体运动结论的思考[J];物理通报;2011年06期
4 雷磊;;实践法学思维的三个层面[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5 王楠楠;;从实践哲学视野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6期
6 董瑞侠;;“亚里士多德悖论”的哲学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Z2期
7 邵淑毅;;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看我国分配制度改革[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8 陈思良;;论亚里士多德灵魂观的功能主义之维[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9 燕国材;;略论潜能的基本性质[J];中学教育;2002年06期
10 任阳洋;闫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对比综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长福;;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南;;实践、艺术与自由——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再理解[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姜文闵;;托马斯·阿奎那教育理论辩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仲辉;陈春文;;时间[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思敏;;“什么是X?"与“X是什么?”——两种句式的本质差别[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6 陈声柏;;先秦名学思想的思维特征——与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的比较[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对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批评的批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佘碧平;;论现代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9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10 汪子嵩;;我认识的周礼全[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乔欣;“电子书包”进入教育实践[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德国汉诺威大学 李文潮;沃尔夫与《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通讯员 龙钢 周金瑞 记者 朱珉迕;首批“同心”教育实践基地挂牌[N];解放日报;2011年
4 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 单良子;初探: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美学思想[N];学知报;2011年
5 李悦;当孔子遇上亚里士多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雷思温;“万学之王”亚里士多德[N];中国审计报;2004年
7 王渝生;“人类导师”亚里士多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8 记者 王龙玉;我市命名16家青少年“成长快乐”教育实践基地[N];金华日报;2010年
9 田东光;用“四抓”干警行为规范来进行教育实践[N];赤峰日报;2011年
10 胡传胜;实践哲学家伯林[N];文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郑臣;内圣外王之道[D];复旦大学;2007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周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7 易森林;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孟强;从表象到介入[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李志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叙事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淑娟;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范畴[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杨彦斌;追寻美德[D];西北大学;2009年
3 訾晨阳;亚里士多德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之比较[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富向阳;亚里士多德实践观之本体基础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金明艳;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佳;亚里士多德羞耻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壮志;公民社会与权力制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振;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观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丽;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王铮;亚里士多德廉政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2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42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