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中间突围:新课改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9-02-25 20:18
【摘要】: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极端主义的倾向,即单向度的价值取向、极端的思维方式、矫枉过正的行为方式。折中融合儒家的中庸、施瓦布的实践模式以及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为一体,以实践哲学的处世态度看待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以更灵活的视角为新课改谋求一条新的出路。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re is a tendency of extremism, that is, one-way value orientation, extreme thinking mode, and overcorrecting behavior mode.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Confucian mean, Schwab's practice mode and Aristotle's middle way as a whole, treat the problems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ith the attitud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seek a new way out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from a more flexible point of view.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玉珍;简论古希腊亚氏的中庸伦理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 吴永军;课程改革呼唤理性精神[J];江苏教育;2002年19期

3 郝德永;;新课程改革应警惕的四种问题与倾向[J];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4 肖群忠;中庸之道与情理精神[J];齐鲁学刊;2004年06期

5 史学正,徐来群;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6 王怀宇;生态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友;王倩薷;;美德伦理引领与见义勇为行为[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2 陈焕文;;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2期

3 李会强;王艳;赵晓玲;;论折中主义课程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4 陆培生;高锋;;刍议高中政治课程改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李梦霞;;小议中学政治课程改革[J];经营管理者;2009年18期

6 王晓t;;中庸的精神内蕴——重和[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魏宏聚;邓磊;;2006年教育研究热点综述与前沿问题展望[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姜海燕;姜德刚;;部分教师对新课改抵触的原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8期

9 余黎霞;;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要求[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10 王帅;;课程改革的实践惰性及其消除[J];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汪怀君;人伦背景下的交往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张志泉;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林丹;在互动中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龚坚;土家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晋银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房慧;经验学习的反思与建构[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贝利;董仲舒的经权伦理思想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营;施瓦布课程慎思思想的解读及启示[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锁馨;国际视域下实践导向的教师培训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戴春巍;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陈得军;新疆高中教师新课程认同感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满齐;高中教育取向的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7 韦玮;当代土家族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董方;职业实践导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潘洁;生态旅游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孟艳;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崇善;实现课堂教学改革两步跨越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09期

2 顾书明;论作为校本课程理论源流的几种课程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2期

3 刘清平;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观之比较[J];孔子研究;2001年01期

4 刘文泰;希腊城邦政制的理论总结──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J];南都学坛;2000年01期

5 寿建纲;亚里士多德与孟轲政治思想之比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谢寒枫;理性与情感维度下的仁[J];齐鲁学刊;2002年02期

7 万伟;新课程改革下的困惑与思考——来自教师的回应[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2期

8 李慎令;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9 尹弘飚,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世炯;坚持“结合” 推进“新课改”[J];中小学管理;2002年02期

2 杨妍梅;新课程 新教学——对新课改实验区的调研思考[J];北京教育;2003年11期

3 于春祥;;在新课改中学会反思──新课改经典案例评析[J];师道;2003年06期

4 徐惊尘;面对新课改,语文课怎么教——沈阳市语文课改简述[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29期

5 薛国平;;在新课改中发挥中心小学示范辐射功能[J];学校管理;2004年04期

6 华山 ,未迟;津门课改春潮涌动——今年秋季我市七年级全部进入新课改[J];天津教育;2005年04期

7 尹福祥;;新课改后课堂教学的新变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12期

8 李浩;;立足农村 躬行课改[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02期

9 林加岳;;课本剧——想说爱你不容易[J];文教资料;2006年19期

10 田曙明;;用唯物辩证思想指导语文新课改[J];学语文;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柯文挺;;在探究中学习化学——浅谈新课改的一点体会[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2 宁云莲;;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创新教育[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柯文挺;;在探究中学习化学——浅谈新课改的一点体会[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4 苏喜梅;;浅谈数学新课改[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5 李大勇;;去除浮华 留住真实——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 杨智;;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让语文课更加充满活力[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7 张俊华;;适应新课改要求 构建和谐政治课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8 叶金娣;;中学图书馆为新课改服务的探索[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郭伟章;张凤霞;;新课改实施中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及其对策[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10 蔡怀昱;;浅议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作用[A];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小伟;“新课改,你说我们该听谁的”[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胡国雄;新课改,也可在静中求“活”[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王庆环;怎样看待新课改中的难题[N];光明日报;2004年

4 李如一;新课改“新”在何处?[N];伊犁日报(汉);2005年

5 实习生 刘丽萍 记者 毛传来;我省48个县小学初中实行新课改[N];浙江日报;2003年

6 记者 崔晓玲;云南力争今秋启动高中新课改[N];昆明日报;2009年

7 杨理锐;云南今秋拟启动高中“新课改”课程分八块[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覃立;新课改不能忽视国情[N];中国体育报;2009年

9 朱浩;云南施行新课改方案[N];中国改革报;2009年

10 赵婀娜 张晶 吴佳文;新课改后,复读风险有多大[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艳花;突围与回归[D];山东大学;2005年

2 姜荣华;课程实施程度的评价工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朴宰亨;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D];复旦大学;2009年

5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万伟;亦续亦断[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文澜;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弘;基于遗传模糊系统的知识获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建玲;初中历史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探索[D];苏州大学;2008年

2 赵丽;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江华;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海云;新课改背景下“两极教师双发展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康颖卿;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课堂秩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肖弋;论“英特尔~@未来教育”在新课改教师培训中的运用[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魏磊;新课改条件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胡海艇;促进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剑锋;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海;新课改下湖南省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内容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30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430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c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