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调适

发布时间:2019-03-03 15:04
【摘要】:正一、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主观原因(1)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
[Abstract]:Positive 1. The cause of adolescent's reverse psychology is 1. Subjective reasons (1) Age an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Rebellious psychology may occur in every period of life, but it is the heaviest in adolescence. When a person enters puberty, a series of physiological changes take place, appear the second characteristic, all kind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basically develop mature. Psychologically, she is in a period of lactation, and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sense of adulthood, the consciousness of independence continues to grow.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4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黎;音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刘列斌;大脑记忆规律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胡安琦;论体育教学中的思维[J];安徽体育科技;1998年01期

4 胡安琦;体育教学中运用想象训练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1999年04期

5 朱琳;智力与创造力关系探究[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6 张建勇;;大学生心态的研究进展[J];毕节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杨海平;对不同级别篮球运动员12项感知觉指标的测试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查春华;谢黎红;张夏榕;;对健美操创编者能力要素构成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符明秋;龚高昌;;积极情绪及情绪有益感知对运动竞赛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10 符臻;“芙蓉姐姐”为何能在网上走红[J];编辑之友;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丽丽;;脑科学、思维科学对珠心算的诠释[A];纪念程大位逝世四百周年国际珠算心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秦启文;企业理念的理性反思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永瑞;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及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5 刘电芝;小学儿童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与加工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晓;自适应人机交互界面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良炎;基于词联接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瑞光;短时距标量计时模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么娥;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建军;基于区域灰度变化率的图像边界检测[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于玲玲;中专生职业期望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戴斌荣;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杨朝华;中学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的成因及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余文武;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杜国君;问题型中学生德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蓉;重庆市中师毕业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史慧颖;普通中学班主任隐含知识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婧;;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教育;2011年16期

2 徐大良;;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辅导策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5期

3 张生明;;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J];宁夏教育;2011年Z1期

4 李宏均;;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学生逆反心理调查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5 张艳;;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教育[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年08期

6 萧作森;;克服逆反心理 搞好素质教育[J];科学教育;2002年05期

7 张丽丽;;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9期

8 阳意峰;;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其转化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4期

9 余德明;;浅析初中生科学学习的逆反心理及其对策[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5期

10 陈胜强;;浅议中专生的逆反心理[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育杰;;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黄丰兰;;疏导学生逆反心理[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3 王立平;;巧除逆反心理,融其心理“坚冰”[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匡裕国;;青少年逆反心理研究与对策微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张国诚;;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傅爱芳;;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7 康桂君;;做心理健康卫士[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田红;;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引导[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曹俊霞;巩绪福;;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逆反心理[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岩;;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实现自我管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克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锦荣;正确对待学生“逆反心理”[N];潮州日报;2008年

2 杨如钢;坚持疏导方针 克服逆反心理[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3 刘文贞;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矫治[N];青岛日报;2010年

4 山东省高密市注沟中学 郭宝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N];学知报;2010年

5 万载县潭埠初中 韩文云;农村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类型及特点[N];宜春日报;2011年

6 武胜县普建小学教师 陈玉军;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之我见[N];广安日报;2006年

7 刘玉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调适[N];楚雄日报(汉);2009年

8 毛艳秋;浅议怎样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N];贵州政协报;2005年

9 市羽毛球学校 彭美莲;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N];益阳日报;2008年

10 高云;七成中学生认为母亲管教过度[N];中国妇女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鸿;高中阶段学生自我分化和逆反心理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丁淑婧;青少年逆反心理发生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马静涛;针对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家校合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娜;矫治初中生逆反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贺兵兵;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洪彦;针对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家校合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卢隽慧;当前我国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邢宜静;初中生逆反心理疏导和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曹钧;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因素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10 邱雯婷;中学生逆反心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33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433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0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