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网络学习代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09 16:34
【摘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因此,改善学习成为全球性任务。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成为革新学习模式的重要“动力”。不能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确实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不但改变了我们看待学习的目光,也将影响学习的未来。 但是,在信息时代,我们不仅关注学习的当前效果,更重视其可持续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其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也伴随着代价的付出,而这种代价是巨大的,制约着学习者的发展。本文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代价的根源及其影响。在理论方面,社会学理论、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代价理论多理论并存,并以社会交往理论作为研究主线,对网络学习代价问题展开研究。在实证方面,一方面吸纳一些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论据;另一方面本人以内蒙古赤峰学院的部分教师、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网络学院的网络学员和赤峰第二中学(高中)、赤峰第十一中学(初中)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近2000人进行问卷调查,对网络学习代价问题进行研究。 本研究着重从如下几个维度展开: 第一,问题的提出。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在促进学习方面确有其优势,但学习者似乎进入一种无批判的狂热境界,对网络学习代价没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社会学理论、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代价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前提。网络学习需要交往和网络学习具有代价是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第三,网络学习交往环境的制约性。由于网络交往的不在场特征,亦即面对面交往的缺失和符号交往的简单化,导致学习者健康人格和对事物判断、理解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四,网络伦理环境的无序性。网络空间交往主体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伦理空间呈无序态,这是网络交住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伦理困境。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是一种无实体的交往,缺乏身体的道德担保容易导致网络学习者伦常松懈。 第五,网络学习虚拟交往的局限性。虚拟的交往环境隐匿了人的身份,消解了现实环境中的角色义务,自主性学习异化为独立学习,缺失了竞争性人格的培养以及学习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第六,网络学习数字技术的负效应。人类在使物人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使自己物化了,计算机与网络是把学习者的主体的、复杂的、创造的思维异化为客体的、简单的、重复的操作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造成了学习者思维、能力和身心等多重负面影响。 第七,网络学习代价控制策略。网络学习的价值在于虚拟,而代价也在于虚拟。针对技术异化和面对面的学习交往缺失所导致的网络学习代价,必须实施必要的代价控制策略,以优化网络学习环境。 第八,结语。技术异化和面对面交往缺失导致代价的产生,网络学习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要求而独立实现。 网络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与计算机、网络进行交互的过程。网络使学习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性、对话的平等性、网络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等,同时也由于现实中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缺失而导致学习者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地限制。学习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所提供的脑思维功能而辅助学习,同时也承担着计算机所带来的对学习者素质形成的负面影响。虚拟的网络世界改变了现实环境中人们在场交往方式的同时,也屏蔽了现实世界中人的身份特征,必然要产生虚拟性角色与现实性角色的价值冲突。 美国《教育周刊》调查认为:如果不正确使用计算机,会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而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决不可用计算机去“教”科学,去“教”人。利用社会交往理论研究网络学习过程,阐述人与人交往对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强调教师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过程就是交往的过程,这是教育的重要所在。没有一种理论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教师可以离开教育舞台,电脑是最好的老师。 网络提供了一种学习环境,但这种环境是以面对面交往缺失为代价,因而导致人的发展的不完整。代价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在为他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使他付出代价。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了获得一定的学习价值,也总要作出某种或某些放弃、付出或牺牲。没有代价就不可能有价值创造,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合理的代价思维。网络学习需要实施代价控制策略,即成本性代价限制策略和损失性代价控制策略。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34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谢贤春;简丽英;;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学习的自我调节策略[J];海外英语;2011年13期

2 谢贤春;简丽英;;网络环境大学英语学习模式的代价讨论[J];教学研究;2011年06期

3 邓涛;;博客:教师合作发展的重要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涛;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周勇;E-learning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彭文辉;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倩倩;网络学习平台中学习监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钱梦缘;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高级认知过程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李亚莉;媒介语言对中学语言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善姬;韩国汉语E-learning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刘倩倩;E-Learning及其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川川;基于学习风格的网络复杂学习行为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37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437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3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