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及其评价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
【分类号】:G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叔君;;科学知识、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汪霞;;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3 刘瑾玉;;后现代主义框架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局限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彭建武;;语用研究的新视角——女性主义语用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宓瑞新;;《社会性别与社会》评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4期
6 朱立元,姜丰;中国当代小说中后现代性的扫描[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5期
7 杨忆南;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电脑游戏[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张拴云,唐智松;后现代意域:现代教育目的的转向[J];太原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黄有迪;后现代游戏说不符合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原则[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曾耀农;后现代主义与新时期影视[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栗华;焦明甲;;新时期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历史命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2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白兴易;;论现代家具与后现代家具的风格[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辨析詹姆逊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孙斌;张艳芬;;无所不在的目光:监视——从福柯的“监视”概念来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后现代主义[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方珏;;略论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陈学明;;论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生态问题上的对立[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玉梅;;陈寅恪西北学的后现代主义色彩[A];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黄怀璞;;后现代之虑:技术复制与仿像现实[A];“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忠桥编译;全球化问题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并未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而失去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解国记 阮大华 田朝晖;光大传统文化,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胡银屏;后现代主义的由来[N];山西党校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闻西;狂放与荒诞[N];中国花卉报;2007年
6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叶舒宪;后现代主义:重启生存智慧之门[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小白;“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沪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王莹;在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对话[N];文艺报;2010年
9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华明;冷眼看后现代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6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8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杨永明;士者何为[D];武汉大学;2008年
10 李曙豪;解构与颠覆的喜剧[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宋新影;重评托马斯·卡莱尔的历史思想[D];山东大学;2005年
3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肖海;我国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理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魏旭\,
本文编号:2540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540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