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0 13:46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西南民族地区集老少边穷地区于一体,该地区文化多元、民族多样、地域广袤、环境艰苦,是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区域。在城镇化进程中,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面临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冲击,使得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日渐凸显,严重阻碍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有必要对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现状,从根源上解除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通过采用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四川、云南和贵州等西南民族地区25所乡村学校的122名乡村教师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身份现状表现为在城镇化趋势下转变成半城半乡的“第三者”,被视为乡村场域中多重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角色冲突下乡村教师逐渐变成乡村学生的“监护人”。基于乡村教师的身份现状,明确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存在所属身份责任逐渐泛化、与相近职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多重身份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等危机。造成以上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宏观层面上国家对乡村教师的政策制度缺乏精准性,中观层面上民族地区...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技术路径图
二、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支撑31角色冲突。由于个人在不同社会群体中所处地位不同,需要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当不同角色与个人期待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个人扮演两个及其以上角色时,角色间产生相互矛盾的要求;二是个人对自己规定的角色与他人所规定的角色有所不同;三是边缘角色对核心角色提出相互矛盾的期待。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的明确经历“身份期待-身份扮演-身份形成-身份冲突-身份认同-身份期待……”循环螺旋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乡村教师依据自身体验,结合国家对乡村教师的重视、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评价、周围人对乡村教师的看法以及学校对乡村教师的管理等多方面影响因素,逐渐从理想的期待身份中明确自己的实际身份,从而形成专属于每位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通过形塑身份认同,可以有效明确自身身份的责任,找准身份差距,缓解身份冲突,更好适应乡村教师这一职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实现。(二)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逻辑基于理论基础,考虑到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从国家制度、乡村文化、学校管理与教师素质四个方面构建分析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逻辑(如图2-1所示)。图2-1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逻辑图
五、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61五、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本文对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构建包含甚广,从宏观的国家制度到微观的教师素质都是有待考究的对象。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不仅要立足于乡村教师个体的微观层面,也要重视国家制度、乡村社会与乡村学校等中宏层面。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从宏观层面的国家制度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提供有力保障,促使乡村教师能在西南民族地区踏实安心从教;基于场域理论,从中观层面的乡村社会和乡村学校为乡村教师形成积极身份认同构建协同场域,为乡村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基于社会角色理论,从微观层面的教师素质深度形塑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如图5-1所示)。从宏观国家制度到微观教师素质、从外部政策支持到内部学校管理,形成一个上下结合、内外兼顾的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体系。图5-1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体系(一)健全国家政策制度为身份认同提供有力保障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质量,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乃至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从国家政策层面给予乡村教师有力保障,能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提供与国家意识相统一的价值导向,帮助乡村教师明确自身的责任范畴和身份归属。在此基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在乡村从教”到“为乡村而教”:我国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进展及走向[J]. 赵鑫,谢小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0(01)
[2]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理论阐释[J]. 容中逵. 教育研究. 2019(12)
[3]布迪厄“场域-惯习”视域下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J]. 黄俊官. 当代教育科学. 2019(09)
[4]场域视野下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与出路——基于陕西省WN市四县的调研反思[J]. 周桂. 当代教育科学. 2019(08)
[5]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出路[J]. 吴凯欣,毛菊. 当代教育科学. 2019(07)
[6]城乡张力间的彷徨: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 黄晓茜,程良宏.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9(04)
[7]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问题与对策[J]. 宋祥. 现代教育管理. 2019(07)
[8]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的治理[J]. 伍叶琴,李琴,成彤. 教师教育学报. 2019(03)
[9]学校治理背景下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侯玉雪,杨烁,赵树贤.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13)
[10]西南民族地区“交通-经济-社会”层叠性结构变迁[J]. 梅小亚,邢启顺.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4)
博士论文
[1]苗族中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D]. 石卉.西南大学 2018
[2]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寻阳.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公共危机挑战下的中国公民责任及其教育研究[D]. 张建荣.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自我的寻求[D]. 李茂森.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教师是谁[D]. 李清雁.西南大学 2009
[6]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 魏淑华.西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农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迎雪.曲阜师范大学 2019
[2]在坚守与逃离之间徘徊[D]. 张鑫.渤海大学 2019
[3]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刘萍.云南师范大学 2019
[4]乡村教师责任泛化问题研究[D]. 林发艳.贵州师范大学 2019
[5]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桂海钦.黄冈师范学院 2019
[6]乡村高中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人种志研究[D]. 韩芸.宁波大学 2018
[7]局内的局外人:农村小学青年女教师身份认同的质性研究[D]. 郭玲玲.渤海大学 2018
[8]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董玲玲.石河子大学 2018
[9]农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孙静.青岛大学 2018
[10]小学特岗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邢向年.河南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39311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技术路径图
二、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支撑31角色冲突。由于个人在不同社会群体中所处地位不同,需要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当不同角色与个人期待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个人扮演两个及其以上角色时,角色间产生相互矛盾的要求;二是个人对自己规定的角色与他人所规定的角色有所不同;三是边缘角色对核心角色提出相互矛盾的期待。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的明确经历“身份期待-身份扮演-身份形成-身份冲突-身份认同-身份期待……”循环螺旋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乡村教师依据自身体验,结合国家对乡村教师的重视、社会对乡村教师的评价、周围人对乡村教师的看法以及学校对乡村教师的管理等多方面影响因素,逐渐从理想的期待身份中明确自己的实际身份,从而形成专属于每位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通过形塑身份认同,可以有效明确自身身份的责任,找准身份差距,缓解身份冲突,更好适应乡村教师这一职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实现。(二)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逻辑基于理论基础,考虑到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从国家制度、乡村文化、学校管理与教师素质四个方面构建分析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逻辑(如图2-1所示)。图2-1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逻辑图
五、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61五、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本文对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构建包含甚广,从宏观的国家制度到微观的教师素质都是有待考究的对象。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不仅要立足于乡村教师个体的微观层面,也要重视国家制度、乡村社会与乡村学校等中宏层面。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从宏观层面的国家制度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提供有力保障,促使乡村教师能在西南民族地区踏实安心从教;基于场域理论,从中观层面的乡村社会和乡村学校为乡村教师形成积极身份认同构建协同场域,为乡村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基于社会角色理论,从微观层面的教师素质深度形塑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如图5-1所示)。从宏观国家制度到微观教师素质、从外部政策支持到内部学校管理,形成一个上下结合、内外兼顾的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体系。图5-1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体系(一)健全国家政策制度为身份认同提供有力保障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质量,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乃至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从国家政策层面给予乡村教师有力保障,能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提供与国家意识相统一的价值导向,帮助乡村教师明确自身的责任范畴和身份归属。在此基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在乡村从教”到“为乡村而教”:我国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进展及走向[J]. 赵鑫,谢小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0(01)
[2]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理论阐释[J]. 容中逵. 教育研究. 2019(12)
[3]布迪厄“场域-惯习”视域下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J]. 黄俊官. 当代教育科学. 2019(09)
[4]场域视野下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与出路——基于陕西省WN市四县的调研反思[J]. 周桂. 当代教育科学. 2019(08)
[5]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出路[J]. 吴凯欣,毛菊. 当代教育科学. 2019(07)
[6]城乡张力间的彷徨: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 黄晓茜,程良宏.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9(04)
[7]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问题与对策[J]. 宋祥. 现代教育管理. 2019(07)
[8]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的治理[J]. 伍叶琴,李琴,成彤. 教师教育学报. 2019(03)
[9]学校治理背景下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侯玉雪,杨烁,赵树贤.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13)
[10]西南民族地区“交通-经济-社会”层叠性结构变迁[J]. 梅小亚,邢启顺.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4)
博士论文
[1]苗族中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D]. 石卉.西南大学 2018
[2]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寻阳.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公共危机挑战下的中国公民责任及其教育研究[D]. 张建荣.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自我的寻求[D]. 李茂森.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教师是谁[D]. 李清雁.西南大学 2009
[6]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 魏淑华.西南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农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迎雪.曲阜师范大学 2019
[2]在坚守与逃离之间徘徊[D]. 张鑫.渤海大学 2019
[3]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刘萍.云南师范大学 2019
[4]乡村教师责任泛化问题研究[D]. 林发艳.贵州师范大学 2019
[5]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桂海钦.黄冈师范学院 2019
[6]乡村高中英语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人种志研究[D]. 韩芸.宁波大学 2018
[7]局内的局外人:农村小学青年女教师身份认同的质性研究[D]. 郭玲玲.渤海大学 2018
[8]初中英语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董玲玲.石河子大学 2018
[9]农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孙静.青岛大学 2018
[10]小学特岗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 邢向年.河南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39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239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