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顿制新探
发布时间:2017-06-26 09:01
本文关键词:道尔顿制新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后起之秀的美国,迅速成为政治、经济上的强国,其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也反映在工业化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之上。此时,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众多弊端凸显出来,同时也为当时美国教育界改革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契机。美国女教育家海伦·帕克赫斯特创立的“道尔顿制”正是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改革洪流中一朵颇具势头的浪花。“道尔顿制”所提倡的“自由、合作与时间预算”三个基本原理,以及它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学校实验室、研究课题(也称作目标明确的功课任务)和教室”的训练方法,不仅对当时欧美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20世纪初的教育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回顾“道尔顿制”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今天仍然可以借鉴的方面: 1.“道尔顿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张学生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去学习。从课程安排的内容来看,它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开阔学生视野、启发思维的良好效果,,培养学生积极用脑、动脑的良好习惯。 2.“道尔顿制”提倡教学是在一种比较系统规划下的自由环境中进行的。它主要还是以学科科目为主,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以科目来划分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集中。这样的划分使“道尔顿制”中的课程内容具有了系统性和逻辑性,不零乱,能够循序渐进。 3.“道尔顿制”给学生以学习上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精神,充分培养了学生自学的好习惯。从思想上来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道尔顿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差别教学,解决了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教学无法满足全体学生要求的弊端。它允许学生加入自己所适合的团体中去学习,允许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课程可以不同,可以自行调节。这些有益的经验,在过去的教育史教科书和有关研究论文中被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因此,对这一教学制度重新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是,从“道尔顿制”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实验(主要是上海吴淞中学实验和东南大学附中实验)来看,其效果并不像当时的媒体宣传得那样好。所以, 本文通过分析道尔顿制本身的局限性和在中国实验的外部干扰因素,从中找出该实验在中国中断的原因。 1.“道尔顿制”存在着原理上的内部矛盾性,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对现行教育体制的革新来看,它保留了班级授课制、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而只是废除课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道尔顿制的相对保守性。所以,从帕氏所提出的“道尔顿制”原理来看,其具体做法并不显激进,与“设计教学法”等改革相比较,体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另一方面,虽然“道尔顿制”把合作和社会意识作为自己的原则,但它的自由主义和“儿童中心”倾向却更为明显。 2.“道尔顿制”本身具有的局限性,表现在它难以面对所有学生。由于“道尔顿制”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它的自由原则被部分学生合理、合法的滥用,以致对这些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考试、检测等。 3.“道尔顿制”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困难,表现在教师工作量加大,教学秩序易于混乱,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自觉性等。 4.当时实施“道尔顿制”还有外部干扰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经费困难、师资和设备困难、文化差异等,造成了改革难以进行。 从这些原因中,既能看到实验“道尔顿制”内在的和外在的问题,以便于我们能够全面地认识“道尔顿制”,同时也能够从它的不足中得到一些对我们今天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道尔顿制 在中国实验 中断原因 借鉴与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序言9-12
- 一、研究的意义9-10
- 二、研究的现状10-11
- 三、研究的方法11
-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11-12
- 1. 道尔顿制产生的历史背景12-18
- 1.1 政治、经济和哲学背景12-13
- 1.1.1 政治、经济背景12
- 1.1.2 哲学背景12-13
- 1.2 教育状况和教育思潮13-18
- 1.2.1 新教育运动的萌动13-15
- 1.2.2 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15-16
- 1.2.3 进步教育运动的理论指导16-18
- 2. 道尔顿制创始人海伦·帕克赫斯特生平及道尔顿制的历史渊源18-25
- 2.1 海伦·帕克赫斯特的生平与教育活动18-19
- 2.1.1 生平18
- 2.1.2 主要教育活动18-19
- 2.2 道尔顿制的历史渊源及理论基础19-25
- 2.2.1 杜威教育思想的指引19-20
- 2.2.2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影响20-21
- 2.2.3 道尔顿制的理论基础21-25
- 3. 道尔顿制实验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原理25-38
- 3.1 道尔顿制的实验背景25
- 3.1.1 积极回应时代的变革25
- 3.2 道尔顿制的实验原理25-28
- 3.2.1 自由26-27
- 3.2.2 合作27
- 3.2.3 计划27-28
- 3.3 道尔顿制实验的基本构架28-35
- 3.3.1 作业承包合同28
- 3.3.2 实验室28-29
- 3.3.3 教师29
- 3.3.4 表格记录29-35
- 3.4 道尔顿制的实施案例35-38
- 3.4.1 道尔顿制在美国实施的案例35-36
- 3.4.2 道尔顿制在英国实施的案例36-38
- 4. 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施情况38-46
- 4.1 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施案例分析38-46
- 4.1.1 在上海吴淞中学的实验39-40
- 4.1.2 东南大学附中的实验40-46
- 5. 道尔顿制在中国中断的原因46-53
- 5.1 道尔顿制的局限性46-50
- 5.1.1 道尔顿制原理的内部矛盾性46-47
- 5.1.2 道尔顿制本身的局限性47
- 5.1.3 道尔顿制实验过程中的现实困难47-48
- 5.1.4 实施道尔顿制的外部干扰因素48-50
- 5.2 适合道尔顿制在中国生长的教育条件50-53
- 5.2.1 “储才”51
- 5.2.2 避免“盲目趋新”51-52
- 5.2.3 集中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和困难52
- 5.2.4 培养专任教师52
- 5.2.5 教育经费的问题52-53
- 6. 道尔顿制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53-65
- 6.1 对道尔顿制的评价53-58
- 6.1.1 道尔顿制在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的影响53
- 6.1.2 道尔顿制对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53-58
- 6.2 道尔顿制对我国当前培养创新人才的启示58-65
- 6.2.1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59-60
- 6.2.2 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科学精神60
- 6.2.3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60-61
- 6.2.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61-62
- 6.2.5 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62-63
- 6.2.6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63-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6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69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余丹;道尔顿制在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琼;舒新城与道尔顿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周鹏飞;民国时期道尔顿制实验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道尔顿制新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48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