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及其应对策略
本文关键词:论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在复杂科学看来,课程实施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为非线性、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自组织性。为应对课程实施的复杂性,我们要坚持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准确认识课程实施;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灵活调整或创生课程计划;鼓励多方面参与课程实施,加强合作与对话;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当放权,为课程实施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课程实施 复杂科学 复杂性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1〕当前课程实施受机械化、简单化、线形化等科学思维的影响,被看作线性形地、机械地、静态地、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缺乏应有的动态性、创造性和生成性等品质,致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存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赵光武;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探索复杂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邬志辉;教育的内在失衡与重建——人之和谐发展视角的审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杨晓;;复杂哲学视野中的终身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乐军;远程教育网上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模型的系统化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6期
6 岳欣云;;复杂思维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7 乐军;;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8 谈利兵;;论“生命教育观”视域中的课堂教学[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4期
9 高炳学;;面向思维方法的教学方法框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10 王建华;社会科学方法论与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安奎;;寻求合法性:高校趋同的动力机制——再论高校恰当定位为何这么难[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军红;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D];天津大学;2003年
2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4 章红宝;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方建锋;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肖爱民;综合的时代[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曼;失业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学忠;复杂性思想:开创人类思维范式新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薄存旭;我国公立中学内部权力分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范敏;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叙事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5 樊立辉;论教育学视域中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D];河南大学;2005年
6 董高伟;复杂性思维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映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罗梧方;技术外部效应的复杂性分析[D];东华大学;2006年
8 孙明贺;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机实验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9 范姣;二战后美国课程改革的整体特征及其带来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赫良福;试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元元;;“学生参与课程实施”论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吴艳辉;;教师实施多元文化课程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8期
3 孙晓丛;;复杂科学理论视域下的教育督导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9期
4 李永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5期
5 高振宇;;行动研究与课程改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泰瑞斯·卡森教授访谈录[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6期
6 黄小莲;;教师之课程身份:一个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7 黄梦依;;试析教师实施课程的三种方式及其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8 李洪修;熊梅;;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学校课程实施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于海波;;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2期
10 金扬刚;;让课程实施搭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快车”[J];教育艺术;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黄启后;;“人本”、“和谐”思想在课程领域的与时俱进[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婕平;;发现、调整、合作——“生活、学习、做人”课程实施的新策略[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4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袁鹰;;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6 陆凤瑾;;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何妙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洁;;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的建构[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傅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原则[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田海涛;;情感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 朱建清;新瓶岂能装旧酒[N];江苏教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记者 宋全政;山东将学生体质纳入学校评价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东北师范大学 马云鹏;关注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N];光明日报;2005年
5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龚道敏;追寻认同[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6 卧松 译;美国新教育法4周年 课程实施出现窄化倾向[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王剑锋 谢海韵;南山教科中心创新课改成全国先锋[N];深圳特区报;2006年
8 记者朱萍 通讯员 孙祥;特色课改为百年老校增添新活力[N];连云港日报;2010年
9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杨定洲;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郭华;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建群;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平;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昌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沈翰;教师职业倦怠[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唐悦;教师关注与课程实施[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唐福华;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5 赵玉娟;课程实施之行动研究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6 袁志芬;粤北农村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钊;3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观念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芳;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消极情绪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孙友林;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5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63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