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02:3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挫折承受力 人格 父母养育方式 社会支持


【摘要】: “挫折承受力”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Rosenzweig于1941年提出,大部分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是从个体差异开始的,直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界在探讨挫折教育的同时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为了了解我国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一般状况,考虑到以前的测量工具是投射测验并且版本比较久远,本研究自编了操作性比较简单的挫折承受力问卷。为了解挫折承受力受哪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本文尝试从人格、父母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研究与挫折承受力的相关性。研究采用自编挫折承受力问卷对48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结合使用卡特尔16项人格问卷(16PF),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来分析这三个因素对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同时对其一般的人口学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与挫折承受力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1、自编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信度亦良好,,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7721,可以作为成熟的工具来进行测量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2、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遇到挫折时的反应受到学校和专业性质的影响。3、多种人格因素分别对挫折承受力的内部思维情绪和外在行为表现有预测作用。4、父母亲各自的一些养育方式对大学生遇到挫折时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应对方式有重要的影响。5、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具有比较强的挫折承受力。 总而言之,本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个体良好的人格特质,父母温暖、民主的养育方式和具有较多可利用的社会支持是挫折承受力最重要、基础的影响因素。我们在培养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同时应该全方面结合个体、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来实施。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承受力 人格 父母养育方式 社会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17
  • 1、问题提出7-10
  • 1.1 挫折承受力问题颇受大家的关注7
  • 1.2 当代大学生的现状7
  • 1.3 大学生与挫折承受力7-8
  • 1.4 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迫在眉睫8-10
  • 1.5 唤起大家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关注和培养10
  • 2、当前研究动态10-12
  • 3、研究目的与假设12-13
  • 4、研究方法13-15
  • 5、研究结论15-16
  • 6、创新与不足16-17
  • 正文17-62
  • 1、研究一: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质量分析17-26
  • 1.1 编制问卷的原由17-18
  • 1.2 问卷编制的理论依据18-21
  • 1.3 问卷的维度与项目的确定21
  • 1.4 问卷的记分与结果解释21
  • 1.5 两次预测后的结果21-22
  • 1.6 正式施测与质量分析22-26
  • 1.7 结论26
  • 2、研究二: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一般状况调查26-40
  • 2.1 研究目的26-27
  • 2.2 研究假设27
  • 2.3 研究方法27-29
  • 2.4 研究结果29-37
  • 2.5 结论37-38
  • 2.6 讨论38-40
  • 3、研究三: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人格的相关研究40-46
  • 3.1 研究目的40
  • 3.2 研究假设40
  • 3.3 研究方法40-41
  • 3.4 研究结果41-44
  • 3.5 结论44
  • 3.6 讨论44-46
  • 4、研究四: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46-52
  • 4.1 研究目的46
  • 4.2 研究假设46
  • 4.3 研究对象和方法46-47
  • 4.4 研究结果47-50
  • 4.5 结论50
  • 4.6 讨论50-52
  • 5、研究五: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52-55
  • 5.1 研究目的52
  • 5.2 研究假设52
  • 5.3 研究方法52-53
  • 5.4 研究结果53-54
  • 5.5 结论54
  • 5.6 讨论54-55
  • 6、研究结论55-58
  • 6.1 关于挫折承受力问卷55-56
  • 6.2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总体情况56
  • 6.3 学校专业性质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56-57
  • 6.4 人格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57
  • 6.5 父母养育方式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57
  • 6.6 社会支持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57-58
  • 7、思考与启示58-62
  • 7.1 关于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的思考58-59
  • 7.2 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干预59-61
  • 7.3 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展望61
  • 7.4 本研究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探索的地方61-62
  • 参考文献62-63
  • 附录一 自编挫折承受力问卷63-66
  • 感谢66-68
  • 文献综述68-93
  • 参考文献90-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星文;;《雪花那个飘》把77级大学生写小了[J];大众电影;2011年13期

2 李芸;;一名大学生对网络的思考[J];大众心理学;2003年02期

3 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J];青年博览;2011年15期

4 杨甜子;;大学生喜爱的“潮阿姨”[J];青年博览;2011年19期

5 张晓f^;;如何测定大学生的MQ[J];大众心理学;2003年09期

6 程勋;;大学生“延缓偿付期”内的心理状况及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7 邢玉静;张玉英;范玉玮;赵玲;;渔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张宝连[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9期

8 孟凡月;;拷问你的幸福感——大学生,你们幸福吗?[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9 陈一舟;;大学生“选择性失业”是个伪命题[J];中华儿女;2011年15期

10 吴维炀;;第四届两岸四地大学生魔术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J];杂技与魔术;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东;陈少珍;姚少贤;;大学生抗挫素质现状及其与价值观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彦春;;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新探[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北大学 张秋山邋金天星 刘文星;大学生心理不适为哪般?[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王术 金秋;六成大学生不知自己该干啥[N];中国妇女报;2005年

3 钟合;大学生“逃单”拷问学子诚信[N];中国改革报;2005年

4 陈七三 李伦娥 欧阳鹏飞 张小攀 徐光明;把和谐社会精神送下乡[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记者 陈强;什么影响了大学生基层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张雪峰 实习生 陈丽;暑期大学生:欲做家教也不易[N];重庆日报;2005年

7 吴应海;大学生的脑子为何“不堪一洗”[N];重庆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孙忠法 仲筏;大学生让心理在七月毕业[N];中国人事报;2005年

9 谢晶晶 林以勤;“是是非非”话打工[N];常州日报;2005年

10 早报评论专栏葛剑雄;为什么大学生一定要住校?[N];东方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7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丙辉;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3 李永刚;当前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丽霞;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5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卫一;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赵静;信息商及其测度——以300名大学生测试为例[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59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659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9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