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23:22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贫困大学生 应对方式 特点 作用机制 干预研究


【摘要】: 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不仅有普通大学生要面对的生活事件,而且还要承受经济拮据带来的种种压力。要成功处理各方面的压力事件,将压力事件对心理和情感的伤害减到最小,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今后人生的发展,都要求贫困大学生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拥有良好的应对风格。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并通过团体辅导改善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应对方式。本研究分为两个研究:研究一和研究二。 研究一,以366名云南省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外显问题行为量表、内隐情绪问题问卷、自尊量表、社会支持问卷和生活事件量表等六个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然后通过差异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探讨贫困生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路径分析了解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更多的贫困大学生采用情感中心应对的消极应对方式。男性、少数民族、非独生子女及学校在省会的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问题中心应对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 (2)云南省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出现更多的自杀行为以及内隐情绪问题、表现出低自尊、低社会支持,且经历更多负性生活事件的特点。 (3)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外显问题行为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内隐情绪五个维度,除偏执与问题解决外,其余维度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支持总分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利用度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的受惩罚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各维度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正相关。 (4)通过路径分析发现应对方式可作为自变量与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整合在一起对贫困生的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和自尊起作用,同时也是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影响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和自尊的中介变量。 研究二,为了改善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应对方式,从云南师范大学已经申请到助学贷款的贫困生中筛选出30名成员,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成员进行每周一次,共8次团体心理辅导,使15名实验组成员在接纳、支持的团体气氛中,通过团体活动,尝试积极的体验,重建理性的认知,学习应对的相关知识。本次干预采用量表评估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估。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团体辅导改善了实验组成员的应对方式,提高了心理适应水,并学会了调解不良情绪,启用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应对方式 特点 作用机制 干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1 问题的提出11-21
  • 1.1 课题来源11
  • 1.2 关于贫困大学生问题11-13
  • 1.2.1 高校贫困大学生概况11-12
  • 1.2.2 关于贫困大学生的界定12
  • 1.2.3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12-13
  • 1.3 关于应对的研究综述13-18
  • 1.3.1 应对的概念13-14
  • 1.3.2 应对的理论14-17
  • 1.3.3 应对的分类17-18
  • 1.4 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18-20
  • 1.5 本研究的意义及新意20-21
  • 2 研究一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研究21-58
  • 2.1 本部分研究的目的21
  • 2.2 研究假设21
  • 2.3 研究方法21-24
  • 2.3.1 研究对象21-22
  • 2.3.2 研究方法22
  • 2.3.3 研究工具22-24
  • 2.3.4 数据处理24
  • 2.4 研究结果24-41
  • 2.4.1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检验24-25
  • 2.4.2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人口学特征差异检验25-31
  • 2.4.3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自尊、社会支持及生活事件的差异比较31-32
  • 2.4.4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及自尊的相关分析32-33
  • 2.4.5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的相关分析33-34
  • 2.4.6 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和自尊的回归分析34-36
  • 2.4.7 模型构建36-41
  • 2.5 个案访谈41-43
  • 2.6 分析与讨论43-54
  • 2.7 启示和建议54-57
  • 2.8 研究结论57-58
  • 3 研究二 对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58-70
  • 3.1 研究目的59
  • 3.2 研究假设59
  • 3.3 研究方法59-62
  • 3.3.1 研究对象59
  • 3.3.2 干预方法59
  • 3.3.3 研究工具59-60
  • 3.3.4 研究程序60-62
  • 3.4 数据处理62
  • 3.5 研究结果62-66
  • 3.5.1 实验组和对照组应对方式前后测差异检验62-63
  • 3.5.2 实验组和对照组内隐情绪前后测差异检验63-64
  • 3.5.3 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支持前后测差异检验64-65
  • 3.5.4 团体活动成员反馈表65-66
  • 3.6 分析与讨论66-69
  • 3.7 研究结论69-70
  • 参考文献70-75
  • 附录75-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君;;刍议大学新生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J];学习月刊;2011年10期

2 张秀梅;;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究[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3 寸晓红;李宁;;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及干预调查[J];今日民族;2011年04期

4 叶艳晖;;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教育对策[J];大众心理学;2004年01期

5 陈卫星;冯燕;;对构筑贫困大学生资助长效机制的探索[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6 陈勇;;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7 孙潇镥;;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8 常文慧;;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9 王玉杰;;贫困大学生的自尊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26期

10 丁建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明;李传玲;;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秦萍;张勇;;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与血浆皮质醇、认知倾向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赵欣;;工作应激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红;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刘训俭;;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田春梅;张素珍;王素枝;;临床护士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张正银;;儿科新护士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刁利华;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调查及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周丹;;影响口腔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及应对方式[A];全国口腔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章金辉;严伟良;;老年人应对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霍晓丽;贫困大学生 请你走出抑郁的天空[N];河北日报;2004年

2 焦玉文;每年10亿元资助贫困大学生[N];光明日报;2005年

3 记者 陈彩虹 见习记者 段麟国;让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美梦成真[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4 陈建才、蔡丽蓉;万载贫困大学生无一失学[N];江西日报;2003年

5 赖侃 张清;来自我市在校贫困大学生的报告[N];乐山日报;2005年

6 记者 江彦博;陕西让每个贫困大学生都不失学[N];农民日报;2003年

7 记者 李刚;动员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大学生[N];宁夏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郭德峰 成雄;爱心照亮求学路[N];天水日报;2005年

9 记者 杨天闻;长信集团百万元资助百名贫困大学生[N];山西日报;2003年

10 记者 王轶;我市贫困大学生喜获资助[N];长治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方正;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文燕;个性与情志致病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邹韶红;夫妻暴力社会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性心理干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何建华;心理应激人群应激损伤发生机制与中医证候相关规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传玲;贫困大学生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孟德洋;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霞;基于社会工作理念构建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陈亮;贫困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淼;贫困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淑伟;高校贫困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力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马洪玲;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9 万煜;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洪艳;西南两所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33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733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2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