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念的拓展及其价值
本文关键词:课程概念的拓展及其价值
【摘要】:随着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课程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与拓展的过程。从课程内容、时间逻辑、存在方式、价值取向四方面廓清课程概念拓展的脉络。从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向、知识概念的扩充、课程自身的复杂性、国外研究视界的引入等方面分析课程概念拓展的原因。课程概念拓展的价值,使教育重点由知识转向学生,使教学方式由实施转向创生,使学习过程由占有转向建构,使课程研究由单一转向繁荣。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课程 课程概念 课程理论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在当今的教育研究中,课程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课程概念的不断丰富与拓展。深入分析课程概念的拓展对我们正确理解课程及当前的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是理清课程概念拓展的脉络及原因,并阐述课程概念拓展的积极意义。一、课程概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文雪;扈中平;;论教育的时间内涵——时间不可逆的教育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张秋婵;;《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乔刚;;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初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骆静;;马克思的人之主体性教育观[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沈昕;;论加强对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辅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邓俊超;郭礼智;;农村幼儿园混龄课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7 杨旭辉;张振华;;论我国学校体育新课改的超越与缺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岳伟;;论关注学生快乐体验的大学课堂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张蕊;;浅析《泰勒原理》产生的背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10 卓江华;;如何创造优秀的课堂教学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全勇;辛竹叶;;课程知识选择与社会控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49-1956)课程运营为个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崔伟奇;;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林喜杰;;中国大陆与台湾新诗教育之比较[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曹玉杰;;从主动作业到研究性学习——儿童、课程、社会联系的纽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周玲;王诗龙;;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8 李同泉;;烟草行业网络远程培训的实践与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下)[C];2008年
9 陈穆;;对“绿色校园”理念的定位及教育环境创设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左崇良;;和谐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海雷;历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岩;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宫成刚;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扈中平,蔡春;教育人学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娟;;课程概念的泛化及其危机[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08期
2 王娟娟;;课程概念的泛化及其危害[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7期
3 吕达,刘捷;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更新——第七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6期
4 张钢民;;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之我见[J];价值工程;2010年35期
5 韩和鸣;;关于课程概念的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年06期
6 埃利尔特.W.艾斯纳,埃利泽布斯.瓦伦思,廖哲勋;五种课程概念——它们的思想根源及其课程设计的思想(下)[J];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04期
7 靳玉乐,李殿森;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J];教育学报;2005年03期
8 陈桂生;;变化中的“课程”概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王娟娟;;课程概念的泛化及其危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09期
10 周兴平;凌品芳;;课程概念差异叙述的归纳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山;;构筑生本课堂 畅享生命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2 山东省乳山市第一中学课题组;;学校德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3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4 陈新生;;论我国近代学校体育课程的产生[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张斌贤;;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苏明光;;千锤百炼打造一门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文课程——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研究与发展报告[A];横店·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晓;;我国中小学课程设计研究的历史演进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宋环宁;胡胜利;;新课程 新角色[A];第六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君;;试述中学政治教师的成长[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10 陈海宁;孙芸;;高校课程改革中的精品意识探析[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忠勇;师生:教材的另一半[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靳玉乐 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李凌霞;新课程概念下的教师合作学习[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玉文;“一路领先”引领教辅出版新理念[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杨毅玲 李海聪;引入隐症概念拓展辨证思路[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河南省淮滨高中分校 丁兴东;试论新课程理论下物理教师的转变[N];学知报;2010年
8 崔国富 胡志坚 武镇北 舒萍;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张新启;中职学校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冉捷;共同基金在欧美的发展[N];中国建材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家文;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雨亭;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树培;珍视不可测量之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薛国凤;冲突与和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伟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郭霞;高中生地理SBCD与生态主义课程理论的协同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丹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肖明全;论杜威的课程理论及其现代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强;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建飞;课程理论与实践统一视野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鲍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8 徐芳;作为话语的英语教学:基于伯恩斯坦课程理论上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李勇;高中新课程实施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俊兴;杜威课程理论对新课程改革意义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5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0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