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

发布时间:2017-09-17 04:00

  本文关键词: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观 科学课程 课程发展 课程设计


【摘要】:科学观是制约科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变量。就类型而言,科学观包括本质观、发展观、价值观和习得观等内容;从形态来看,科学观包括显性、隐性和"实践"等存在形式。恰当的科学观教育有助于学生世界观、自然观、发展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实现途径的差别,科学观对科学课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制约表现为观念性和资源性影响两个方面。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教育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科学观 科学课程 课程发展 课程设计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应对教师专业化的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研究 国家博士后基金课题:理科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发展的叙事研究。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科学观的基本内涵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本质属性、存在样态、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和基本信念。从类型来看,科学观可以包括科学的本质观、发展观、价值观和习得观等四种类型。从状态来看,有的科学观是以“显性”的形态存在,,比如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元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学福;库恩的课程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杨芳;论培根关于知识的价值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葛恒云;论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兼评波普尔的假说观[J];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07期

4 于海波;西方科学课程的历史考察[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5期

5 江天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J];哲学研究;1996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令狐荣锋;浅谈热学中的辩证法[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3期

2 钱振华;;“斯诺问题”的默会解决及其意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张志林,张新华,陈丹;支撑学科建设 推动出版研究——关于出版传播重点实验室功能定位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祁映宏,赵明星;论教学模式演化的规律及其特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5 王瑜晓;;从《资本论》看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6 于玉林;;论会计学两大部类[J];财会通讯;2006年07期

7 董冬林;;试论人本主义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路玉华;师专图书馆期刊的开发和利用[J];渤海学刊;1993年01期

9 廖志鹏;廖新梅;周晓兰;向大顺;;论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功能[J];科技和产业;2011年03期

10 胡兆胜;;试论劳丹的科学创新思想[J];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菊;;科学自由与道德评价[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宋浩;;论民族性与科学哲学[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陈朝晖;;应对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制度安排与地方立法[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邓伯军;《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孔凡琴;多维视阈下的英国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俊杰;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洪兰;科学主义与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杨永福;“规则”的分析与建构:制度的社会网络基础[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晶;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侯文静;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兴国;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目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玉辉;中国古代科学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海;中国现代科学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蓉;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及提升策略[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8 严永芳;探究教学在学困生教学中有效推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希佳;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范红亚;科研工作者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海波;杜威科学课程思想研究正误[J];教学与管理;2003年10期

2 谢利民,郭长江;综合理科课程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1期

3 郭玉英,曲亮生;世界范围内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1期

4 李春密,李会容;就科学教育的问题“采访”约翰·杜威(摘译)[J];学科教育;2000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波;西方科学课程的历史考察[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5期

2 蔡海军;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过程及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3 于海波;杜威科学课程思想研究正误[J];教学与管理;2003年10期

4 郭勉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教师科学观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5 于海波;论科学课程发展的人文化趋势[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王晶莹;;美国基础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J];物理通报;2008年04期

7 袁维新;;科学史教育的哲学透视[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周青,杨妙霞,杨辉祥;美国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9 郝敬云;;科学教育哲学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J];时代人物;2008年10期

10 辛丽春;;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波;;“合法化”时期科学课程思想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许志峰;马雪梅;;试析当代美国人的科学观与科学素质观[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3 陈宝国;陈洪玲;;论丁文江的科学观和他对现代中国科学的贡献[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4 徐红;;提升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许志峰;;打破狭义科技观藩篱,完善公民科学素质体系[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侠;;后现代主义科学观:一段我们必须经历的历史[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7 龙佳解;蒋晓东;欧庭高;;论杜威的科学划界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8 盛森芝;白彤东;;试论周培源教授的科学观[A];宗师巨匠 表率楷模——纪念周培源文集[C];2002年

9 高衍超;;科技:从改造到理解——科学技术进步模式的本质追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孟令红;;日本基础教育中科学课程目标及内容简介[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防大学 胡思远;他的国防与科学观永远鼓励我[N];科技日报;2011年

2 ;什么是正确的科学观?[N];西藏日报;2001年

3 马 英;美国科学课程的特点[N];中国教师报;2004年

4 李建平;科学课程实验难在哪儿?[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宋发展 王书林 刘功银;新安:科学观中谋发展[N];河南日报;2004年

6 余自强;科学课程的科学探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吴国盛;走向科学传播[N];学习时报;2011年

8 耿云志;梁启超的科学观[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聂彦超;由环境状况想到新的科学观和发展观[N];河北日报;2000年

10 溧阳市实验小学 陶国忠;小学科学课程中个性化评价的尝试[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波;科学课程的文化阐释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龚超文;香港中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复旦大学;2004年

5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俞U

本文编号:867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67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2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