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从校园欺侮行为现状与危害、影响校园欺侮行为发生率的因素以及校园欺侮行为的治理策略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国外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的研究与治理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关键词】: 中小学 学生 欺侮行为
【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我国中小学学生欺侮行为的治理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06YB188。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校园欺侮行为的研究起源于北欧。1978年挪威卑尔根大学心理学系的奥尔韦斯教授(Dan Olweus)出版的《学校中的攻击:欺侮者与受害者》一书被视为校园欺侮问题系统研究的开端。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这一问题迅速受到许多国家研究者和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并得出了许多颇有启发性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盖笑松,方富熹;我国校园欺侮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万峗;美国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丹琳;潍坊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与教育对策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进军;中小学生欺侮行为方式与特点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3期
2 张文新,谷传华,王美萍,王益文,Kevin Jones;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外外语教学》1980年主要文章篇目索引[J];国外外语教学;1980年04期
2 张志明;;经验·精力·责任[J];天津教育;1980年10期
3 吕烈卿;;杂谈英语there be结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HelenP.Warriner ,徐海舫;中小学外语教学——1979年:以教学法为调查重点[J];国外外语教学;1981年02期
5 赵庆林;;读者来信[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6 张英千;;教唱新歌应先教曲谱[J];音乐世界;1981年11期
7 ;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成果展览在京举行[J];安徽教育;1982年09期
8 刘彭野;国内外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展望与发展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2年02期
9 李松;大面积丰收之道[J];美术;1982年09期
10 陈通顺;师范美术教育困难多——谈高师美术专业和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一些问题[J];美术;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雅平;;浅谈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2 赵军;;努力探索新时期中小学影视教育新路子[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3 魏耕祥;;从活动到课程——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必由之路——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研究与实验课题的汇报提纲[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4 张建卫;陈会昌;王秋虎;陈欣银;;中小学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 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6 ;联系实际 强化措施 深入扎实地开展中小学爱国主义影片教育活动[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7 ;从农村实际出发 搞好中小学影视教育[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8 ;抓两个延伸 不断深化影视教育[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9 罗丽;徐姜;刘安梅;李兰笛;;鞍山市中小学饮水卫生现状及管理对策[A];首届全国卫生法规、标准效益评价技术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汇编[C];2000年
10 东北师范大学课题组;;长春市中小学择校生的成因、问题及对策研究[A];吉林省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续集四)[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赖群阳;变教育“难点”为“亮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江苏省滨海县教育局 栾成勇;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志涛;中小学信息化水平如何评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王家俊;中小学呼唤绅士淑女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胜泉;回归以应用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钟伟;数字图书馆教育:教育城域网的重要“支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教育界人士关注应用和效益[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湖南省政协原主席 刘正;赞纠正应试教育的十条禁令[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祁婉宁;是无奈的选择还是现实的抉择?[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记者 赵建春 通讯员 沈广东;南京多渠道推进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焕章;中小学引入职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4 罗玉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尊孔读经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健;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8 张艳莉;建立一条龙英语测试体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于家太;中小学质量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杨宏;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之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选辉;中小学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朱道书;论中小学管理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群林;中小学活动课程浅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詹祖权;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黄立新;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IT)教育的研究——从中小学IT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小学IT教育的选择[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杨华;中小学实施个性教育的原则和途径[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马荣村;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裘指挥;试论中小学闲暇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林东兴;试论中小学依法治校[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69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6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