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中国大学校门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3 00:02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学校门调查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校门 功能 形式 入口 开敞空间 交通 人性化设计


【摘要】: 高校大门是高校建筑及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特点的建筑类型。近年来,随着高校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校门建筑也有了比较全面的发展。作为大学校园的入口建筑,校门的构成元素,校门的职能范围,校门的环境关系,,校门的影响因素等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延伸。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高校大门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无论历史悠久的老校门,还是快速建成的新校门,它们都逐渐暴露出或多或少的问题。特别是在新校门的建设中出现不少非理性的做法。因此,把大学校门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对全国百余所高校大门的实际调查入手,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通过高校大门与周边环境、与校园文化、与城市特点、与经济技术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对我国高校大门的属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对高校大门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功能结构以及大门的形式类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发展中的高校大门设计的手法、原则以及理论基础做了必要的论述。旨在强调高校大门应该从关心人的角度出发,加强人性化设计;提倡理性化建设节约型高校大门;并对我国高校大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从“人本”的角度来重新认识高校大门建筑。
【关键词】:大学校门 功能 形式 入口 开敞空间 交通 人性化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U24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6
  • 1. 研究的缘起11-12
  • 2. 问题12-14
  • 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4-15
  • 4. 目的和意义15-16
  • 第一章 我国大学校门概述16-25
  • 1.1 中国现代高校大门形成的历史背景16-17
  • 1.2 中国大学校门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17-20
  • 1.2.1 解放以前的现代高校大门17-18
  • 1.2.2 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时期18-19
  • 1.2.3 从改革开放到高校体制改革阶段19
  • 1.2.4 从高校改革至今19-20
  • 1.3 高校大门的属性特征20-25
  • 1.3.1 文化性21-22
  • 1.3.2 礼仪性22
  • 1.3.3 时代性22-23
  • 1.3.4 地域性23-25
  • 第二章、现代大学校门的功能构成和形式分析25-43
  • 2.1 现代大学校门的功能构成25-32
  • 2.1.1 穿行功能26-27
  • 2.1.2 交通联系功能27-29
  • 2.1.3 服务功能29-30
  • 2.1.3.1 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29
  • 2.1.3.2 方便快速的咨询服务29-30
  • 2.1.3.3 遮蔽、休息和交往功能30
  • 2.1.3.4 配置适当的停车场地30
  • 2.1.4 形象功能30-32
  • 2.1.4.1 标识性31
  • 2.1.4.2 纪念性31-32
  • 2.2 大学校门形式分析32-39
  • 2.2.1 古典型32-34
  • 2.2.1.1 中式古典校门32-33
  • 2.2.1.2 欧式古典校门33-34
  • 2.2.2 构成型34-37
  • 2.2.2.1 对称布局34-36
  • 2.2.2.2 非对称布局36-37
  • 2.2.3 开放型37-38
  • 2.2.4 其它38-39
  • 2.3 大学校门入口交通分析39-41
  • 2.3.1 单通道的人、车出入混行39
  • 2.3.2 双通道出入分开、人车混行39
  • 2.3.3 车道居中、人行两侧39-40
  • 2.3.4 双通道人、车分行40
  • 2.3.5 人车分道,车行出入分行40
  • 2.3.6 人车分行、出入均分开40-41
  • 2.4 大学校门入口空间形式分析41-43
  • 2.4.1 复合式空间41
  • 2.4.2 穿插式空间41-42
  • 2.4.3 独立式空间42-43
  • 第三章、大学校门设计的理论依据、原则及手法43-53
  • 3.1 大学校门设计的理论依据43-44
  • 3.1.1 建筑心理学43-44
  • 3.1.2 环境行为学44
  • 3.2 大学校门设计的基本原则44-47
  • 3.2.1 体现时空的连续性44-45
  • 3.2.2 体现设计的人性化45-46
  • 3.2.3 构筑环境的整体性46-47
  • 3.2.4 提倡建设的理性化47
  • 3.3 大学校门设计的基本手法47-53
  • 3.3.1 在材料使用上48-49
  • 3.3.2 在大门建筑的布局上49
  • 3.3.3 在色彩应用上49-50
  • 3.3.4 在细部处理上50-51
  • 3.3.5 在标志物的设置上51-53
  • 第四章、大学校门设计的影响因素53-61
  • 4.1 交通53
  • 4.2 环境53-58
  • 4.2.1 城市环境54-55
  • 4.2.2 校园环境55-57
  • 4.2.3 自然环境57-58
  • 4.3 经济和技术58
  • 4.4 历史与文化58-59
  • 4.5 使用和管理59-60
  • 4.6 人的思想观念60
  • 4.8 其它60-61
  • 第五章、我国大学校门发展展望61-65
  • 5.1 大学校门形式的特色化61-62
  • 5.1.1 注重体现文化性和礼仪性61-62
  • 5.1.2 加强标识性设计62
  • 5.1.3 体现出地域特点62
  • 5.2 大学校门功能的复合化62-63
  • 5.3 校门材料使用的多样化63
  • 5.4 入口环境空间的开放化63-65
  • 结语65-66
  • 后记66-67
  • 参考文献67-69
  • 引文出处69-70
  • 附录一: 图表清单70-73
  • 附录二: 调研表格73-7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文涛;邱必震;;大学校门可读性的符号学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2年02期

2 安心;刘亚芳;;石头的史书:大学校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建欣;基于教育功能的大学校园景观优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61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961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f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