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实现学校内话语权的主体间走向

发布时间:2017-10-05 11:38

  本文关键词:实现学校内话语权的主体间走向


  更多相关文章: 话语权 主体间性 话语理论 学校生活 主体性 教师话语 学校内 言语对象 学生 教育教学活动


【摘要】: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话语权 主体间性 话语理论 学校生活 主体性 教师话语 学校内 言语对象 学生 教育教学活动
【基金】:宁夏大学社会科学科研基金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近年来,有关学校话语权的讨论日渐热烈。一部分人认为,受专家权威和管理人员话语的控制,教师话语长期处于被占有或被剥夺状态,教师个体话语得不到体现,影响到教师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充分重视教师个体鲜活话语的存在,需要找回不被重视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邢思珍;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话语权[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07期

2 李幸;;从福柯的权利话语理论看《第二十二条军规》[J];文教资料;2006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莹,高瞻;主体性教学模式在田径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沙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郑旭东,张振亭;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4 刘慧;戴庆锋;;主体间性教育与新课程改革[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03期

5 苏静;论课程观的主体间性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6 邵泽斌;;“和谐社会与教育形态”的嬗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7 岳梁;全球化是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观点看待新全球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郭浩;;主体间性的生成与彰显:新课程的价值追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李夏慧;论“对话”式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出路[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张志祥;;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轶芳;交往教学理论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晓军;校本课程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李代丽;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合理性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郑春梅;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严仲连;广西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谷延泽;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敏;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孟祥英;语感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翟朝云;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盈盈;高等职业学校创业人才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杰;丰盈人性:当代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云杉;教师筛选权力的内容探析[J];教育评论;1997年03期

2 李森;论课堂教学话语系统及转换[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男;哈贝马斯的“类主体”思想简析[J];怀化学院学报;1987年S1期

2 隈元忠敬,简言 ,丽娜;中国的哲学界——参加中国湖北大学国际哲学学术讨论会和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后记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3 夏光;一般理论的出路何在?——论亚历山大的“在场理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8期

4 汪;“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问题”会议简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5 朱葆伟;;参与的方式和客观化之实现——关于客观性的思考之二[J];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04期

6 潘知水;主体问题的史之启迪[J];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7 聂世明;;实践结构三种观点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4期

8 陈建涛;论主体间性[J];人文杂志;1993年04期

9 马智;不宜用“主体间性”[J];人文杂志;1993年04期

10 丁原明;孔、孟、荀交往思想论纲[J];东岳论丛;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2 邓卫荣;;我对影视人类学片的一点体会[A];视觉对话——兰州2002’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徐枫;;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挑战[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红;;从康德到皮尔士——皮尔士对康德哲学的符号学改造[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如安;;以标准化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A];第十二届中国质量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熊小青;;道德对话:道德话语权的现实回归——对当前道德建设的一点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朱效梅;;道德说教话语范式的根源探析[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霄鹏;沈小寅;袁美洲;郝f ;姚娇娇;杨志;;关于《资本论》教与学的采访[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侯志勇;;《贝尼托·切莱诺》中人物的语言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冰;对话批评[N];文艺报;2001年

2 傅永军;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2年

3 顾智明;道德建设应以诚信为重[N];解放军报;2002年

4 马维聪;人的本质新定律[N];云南日报;2002年

5 李三福;教育学研究:从关注理论到强调实践[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记者 陈芝国;新老学者为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寻找出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郑保章 周文杰;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N];人民日报;2003年

8 皇甫晓涛;中华性与中华民族的复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刘晶 (媒体编辑);知识的张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晨云;多用大众语言[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迎生;心灵真相在日常话语中的呈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2年

3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今杰;哲学的改造—阿佩尔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林香娥;盛衰之际—乾隆后期士人思想动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娄伟;资本话语权"论[D];复旦大学;2003年

8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迎春;重构非洲裔美国人奴隶史[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峰;“有用公度一切”——实用主义真理观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唐丽娜;主体间性理论与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假设[D];西北大学;2001年

4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江峰;广电传媒产业化进程及国际市场拓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6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殷霞;无限制的交往共同体[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何雪春;女性话语权的追寻:解读《女勇士》中的疯子叙事和鬼叙事[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东海;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实践[D];湘潭大学;2002年

10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76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976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4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