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育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文关键词:艺术美育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出处:《高教探索》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美育"。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在以培养"顶尖人才"、"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领袖人才"、"杰出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目标,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系统工程中,将进一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论述艺术美育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层面、情感层面和无意识层面,并引发人的创造潜能;艺术美育不仅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感性素质——直觉、想象力与灵感等高层次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Abstract]:In the important speech of Tsinghua University , President Hu Jintao made clear that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high - 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is inseparable .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high - level creative talents .
【作者单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分类号】:G642
【正文快照】: 艺术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来实施的美育。美育一词,最早由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译出并定义。他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1]艺术美育的特质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李道先,侯曙芳;试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陈望衡;美是一种价值的形容词——简评蔡元培的美本体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张爱红;;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惯性”的质疑——兼论庄子美育的当代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张继涛;;当代美育发展历程及其问题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杜薇;;作坊——兼评《陶庵梦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周珑;;审美化生存——论李健吾文学批评审美维度的建构与坚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8 姚瑶;张文洁;韩冲;;理工科大学生的美育教育[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9 彭锋;从狭义美学到广义美学——兼论蔡元培美学的现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顾建华;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2 蒲晓业;;情感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3 阴元铮;;艺术治疗的发生机制初探[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健;;梁启超美育思想新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5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如密;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关红实;在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情境中的吕斯百[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吉春阳;秦宣夫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万峰;二十世纪初(1898-1937)文化守成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5年
10 赵欣歌;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华;论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3 詹雪;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和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倩;从新时期高考作文看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走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任艳;失衡导致的悲剧—莎士比亚剧作的悲剧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玉亭;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汤广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8 郭永红;论美与生命[D];郑州大学;2000年
9 周丽;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婧y~;理论与实践:文学如何呈现历史?——王安忆、张旭东对话(上)[J];文艺研究;2005年01期
2 薛涌;城市的流浪精神[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克梅;;高校招生不应忽视想象力[J];华人时刊;2011年09期
2 黄乐乐;;做个有想象力的妈妈[J];婚育与健康;2011年21期
3 赵兴燕;马福泉;;由“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所引起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董丽燕;;你的孩子有想象力吗[J];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11年07期
5 刘荣彬;;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J];中小学德育;2011年06期
6 ;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中的四个“不可”[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8期
7 王依婕;;望向高远处——读《绿山墙的安妮》兼寄语安妮[J];当代学生;2011年12期
8 李汉超;;实践,练就想象的翅膀[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9 刘坤媛;;理工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10 杨富臣;;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远奎;张桂芬;邵兵;;论创新人才与高校创新教育[A];新世纪人才战略研究——黑龙江省人才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魏伟;;电气学科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潘菊妃;;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创新人才的培养[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文亚凤;;电子技术实验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的探索[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5 张俊玲;;略谈培养现代化园林创新人才的层次观[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傅忠道;蔡宜旦;沈建良;;培养创新素质 造就创新人才[A];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1999-2000)[C];1999年
7 彭树堂;赵勇;;浅论科技社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功能作用——北京上海科技社团创新发展思路探讨[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童解放;;建立企业创新文化 营造企业创新环境[A];湖北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科研成果汇编(1999-2000)[C];2001年
9 黄尚廉;魏彪;朱永;刘京诚;;大力培养光电信息科技创新人才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10 陈桦;刘云飞;;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 朱清时;缺乏好奇心想象力难成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柯昌万;三十九次掌声[N];中国教育报;2011年
3 记者 孙琳;百万重奖创新人才[N];四川日报;2005年
4 记者 孙琳;创新人才“开门”选[N];四川日报;2005年
5 记者 彭致;科幻作家杨鹏呼吁保卫孩子想象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6 记者 陈科 李旭;10名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受表彰[N];四川日报;2008年
7 丽水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 姜人敬;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促动经济投入要素转变[N];丽水日报;2008年
8 记者 吴林红;省人事厅、编办:集聚更多创新人才[N];安徽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贾媛 唐莉 周晓明;9大措施创新人才机制[N];丹东日报;2009年
10 赵永新 王昊魁;中国儿童想象力太差[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巍;先验哲学中的想象力学说[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兴;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3 照日格图;直觉与创造[D];吉林大学;2009年
4 曲波;创新型大学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董立河;历史与想象[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懿;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7 冯鸽;晚清非写实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李宏昀;超越事实世界[D];复旦大学;2008年
9 仇永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维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管南异;进退之间—本杰明·狄思累利的“青年英格兰”三部曲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蓓蓓;论声乐学习中的想象[D];山西大学;2005年
2 邵洋洋;论舒婷成功的原因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姜贵珍;大陆奇幻小说概论[D];兰州大学;2007年
4 黎斌;从意大利假面喜剧[D];四川大学;2007年
5 唐东堰;科学主义与五四小说的历史局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华菊;约翰·济慈“消极能力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郑建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8 陈大楚;儿童画教学创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学超;王选的创新人才思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吴金太;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78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7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