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本文关键词:从“小”教育学院走向“大”教育学院——论新形势下我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走向 出处:《高教探索》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功能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摘要】:传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是一种"小"教育学院,这种"小"教育学院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狭窄,毕业生就业出路不畅;学术研究远离基础教育实践,不能有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参与程度不高,难以体现教育学院服务基础教育的特点等功能缺陷。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大学化、一体化转型发展都在急切地呼唤着"大"教育学院的出现,以更好地实现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三大功能。从"小"教育学院走向"大"教育学院,是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的时代要求。"大"教育学院将具有人才培养多元化、科学研究分层化、社会服务多样化等特点,并将逐步发展成为多种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各类教育研究中心与各种社会服务轴心。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college is a small school of education, this "small" education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 orienta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too narrow, poor way; academic research from the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cannot effectively guide the education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e social servic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s not high, difficult to reflect the service based education institu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nctional defects. The teacher education specialization, University, integrat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ere eagerly calling for a "big"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hree functions of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From "small" to "big" College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education,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school age. "" Institute of education will have diversified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service diversification, and will gradually become a training base, all kinds of teaching Th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and various social services axis.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山西师范大学教师培训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转型研究”(10YJA880159)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重点课题“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ZJ0900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59.2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主要功能。作为大学内部的一个亚组织,教育学院同样具有大学组织的这三大功能。在单一、封闭的教师教育体制下,由于教育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涉及范围不大,因此其功能基本能得以实现。然而,自20世纪90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荀渊;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2 郝文武;;从教师教育的变革看教育学的专业改造[J];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3 高宝立;刘小强;;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专业化之路——十年来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管理运行模式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4 郑芳;;当代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5 周钧;朱旭东;;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大学化的亚制度问题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6 周钧;;历史社会学视角中的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研究——评《教育学院之困境》[J];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小清;彭思量;周立;;斯坦福大学教育发展及教师教育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张社字;;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新使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邓涛;于伟;;基于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国际经验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顾玉兰;;基于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教师教育重心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闫建璋;卫建国;;我国大学教育学院发展模式探析[J];大学(学术版);2010年05期
6 周宁之;;关于中澳教师教育课程研究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7 付光槐;刘秀峰;;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年02期
8 武海顺;闫建璋;程茹;赵英;;论教师教育特色[J];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9 胡石其;李炳煌;李学;;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特色建设的探索与追求——以湖南科技大学情况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6期
10 张朔;;中国高校合并的反思与前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马艳芬;教师教育发展困境的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秀莉;云南省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士萍;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孔翠薇;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发展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建国;中学物理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田如琼;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高宇;专业化教师教育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尹元萍;云南省农业中专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理论探讨[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贺玉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晓艳;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王海燕;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桂芝;新加坡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与培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3 ;上海市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战略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4 余晓莹;教师素质与高师教育改革[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R.J.斯腾伯格,J.A.霍瓦斯,高民 ,张春莉;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1期
6 周钧;朱旭东;;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形成的路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7 张贵新,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4期
8 袁维新;学科教学知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9 刘小强;彭隆辉;;走向独立分离前提下的融合: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选择——教师教育中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关系的新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泸州教育学院2000年招生信息[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李明;;写在华东师大函授站建站五周年之际[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泸州教育学院概况[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张国圣;;重庆学前教育学院挂牌成立将创新幼师培养模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1年01期
5 王波;;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6 ;岁月如歌 人生如画——建党九十年寄语[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华东师范大学简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河北省首家“社区教育学院”在唐山市揭牌成立[J];继续教育;2011年09期
9 张琳琳;;教育学院大学文化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陕西教育学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启家;唐忠辉;;论财产权的环境保护功能[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2 李金;胡文广;栾宽;郭卓维;;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模式探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徐秀林;严红剑;;开办“医疗器械检测技术”专业的意义和培养目标[A];第六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孟星;;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功能[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徐焕宇;马晴雯;黄淑帧;曾凡一;;构建评价fC31整合酶功能的双荧光报告系统[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6 王文;;新基因的起源进化及其在物种发育和进化中的作用[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7 侯学渊;束昱;;论二十一世纪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1999年
8 侯学渊;束昱;;论二十一世纪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盛贤君;邹积岩;李洪春;;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的探索[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谭喜祥;;经济法与和谐社会关系初探[A];2006年湖南社科联学科前沿问题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刊记者 那罡;华东师范大学:安全接入 统一控制[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2 倪洪江;杭州师范大学探索教学创业结合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通讯员 刘志;东北师范大学 “五招”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记者 李志峰 实习生 叶煜;第六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在渝召开[N];重庆日报;2009年
5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立社 精品办社 项目强社[N];重庆日报;2009年
6 记者 王国平;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杨兴防:倡导大学管理者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7 万文欣;香港教育学院教授首次获选“长江学者”[N];光明日报;2010年
8 方言;东北师范大学破解就业难题[N];长春日报;2010年
9 立舟;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成立[N];光明日报;2011年
10 ;东北师范大学东亚史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学忠;图的谱性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胡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非结构蛋白NSP4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3 张爱勤;会通中西 融贯古今[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公斌;黑木耳多糖分子修饰及功能与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6 周庆;耐辐射球菌极端辐射抗性相关蛋白的功能与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徐铮;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及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8 彭海青;刑事裁判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吴文俊;高等教育制度功能的经济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栾甫贵;会计制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丽;公安预审中的模糊限制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祁海燕;论《红楼梦》的神异叙事[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向本涛;人体动作的科学记录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义志;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艳华;简论传统匾额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6 朱志坚;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艳;现代汉语关系小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江云;《文心雕龙》的骈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9 钟蕊;革命话语和“样板戏”中的“英雄”修辞幻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元元;网络舆论的生成及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01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0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