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如何诗意地栖居

发布时间:2018-01-09 18:21

  本文关键词:大学,如何诗意地栖居 出处:《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 教育 科学 诗性


【摘要】:诗就是生命本身,诗教是人性的教育与生命的教育,大学教育应该是高品的诗与诗教。科学理论和诗在诗性自由上具有相通性与一致性;科学理论也是造物者的诗篇;科学理论具有实用性和诗性;诗性自由是科学创造力的核心,科学教育应该以诗性自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巨擘与艺术泰斗,都有艺术情怀与科学素养;科学与艺术,都揭示表观的多样性与内质的统一性;科学与艺术,都创造美、表现美,都用美改善人;教育的应然目标与功能是改善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同等重要。科学与诗互包互容,科学家与诗人互生互长,科学教育与诗育互化互成;诗性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培养科学家兼艺术家或艺术家兼诗人式大师的必要途径,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佳路线选择。诗性教育是大学迈向一流的开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需要充满诗性的教师、充满诗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充满诗性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今大学教育体制下存在两种极端,理工科教育往往不重视形象思维,文科教育则容易忽视逻辑思维,致使科学与艺术分离;只有跨越科学与诗之间的荆棘林,现代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创新能力的人才。
[Abstract]:Poetry is life itself, poetry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life, college education should be high quality poetry and poetry education. Scientific theory is also a poem of the creator; Scientific theory is practical and poetic; Poetic freedom is the core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should take poetic freedom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Both science and art reveal the unity of diversity and endoplasm. Science and art both create beauty, show beauty, and use beauty to improve people; The aim and function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o improve human beings, science education and art education are equally important. Science and poetry include each other, scientists and poets grow mutually, science education and poetry education interact. The combination of poetic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way to train scientists and artists or artists and poets. It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Qian Xuesen's question. Poetic educ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class university and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e need poetic teachers. There are two extremes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often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hinking of images,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s easy to ignore logical thinking. The separation of science and art; Only by crossing the thorns between science and poetry, can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cultivate talents with real humanist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G640
【正文快照】: 近年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界一个重要议题。人们期待高等学校“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1]。大学,在面对这种期待的同时,还面对“钱学森之问”。在这种情形下,“诗意地栖居”成为不少大学人的关注。一、诗意地生活让人向往2007年湖南省高考作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陆彦文;张晚云;;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几点看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年S1期

2 周恒;;从“钱学森之问”说起[J];科学与社会;2011年02期

3 涂元季;;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一位科学家的独特见解——学习《钱学森书信》体会之二[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林崇德,俞国良;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J];心理科学;1996年04期

5 张少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施化力培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5期

6 武立红;;从福柯的权力观论《死亡诗社》中的权力斗争[J];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01期

7 何云波;;第三只眼[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郁;;试论明太祖取消文人仕隐自由及其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2 唐宏;;水·鱼·道——渔父意象与老庄思想关系略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崔景贵;文化学视野中的我国心理教育本土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5 王纯;汉代儒家学者对文献学的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3年04期

6 李祚山;试论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曹成刚;中国心理学的世纪回眸与展[J];重庆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8 何湘;;罗隐客游诗略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钱荣贵;;许慎《说文解字》的编纂思想及其体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周静;;职业院校学生心理辅导活动体系的构建[J];各界文论;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吕厚超;严洁;;职业价值观的心理维度与问卷编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宝林;;论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金雅;;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及其当下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丽萍;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郑剑虹;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野;3-12岁儿童个性结构、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杜林致;认知归因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性[D];南开大学;2002年

5 陈芝国;抗战时期北京诗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秀琴;家庭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瑾;民营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成长绩效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娟;《钱学森书信》的哲学价值[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玲;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陈辉梅;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林山;从中美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比较看心理学中国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许新赞;自尊量表(SEI)对湖南中学生的适用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宋学珍;心理学公众形象与专家形象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倩倩;杨伯峻《论语译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刘慧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开放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禹婷婷;沈宝基与象征主义[D];中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怀连;;科学、经济与发展——林俊义先生如是说[J];读书;1988年06期

2 张海斌;福柯《规训与惩罚》解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6期

3 刘魁;真理、文化权威与知识生产的时代性——兼评福柯对真理话语的微观权力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楼培敏;;论当代心理学的三大走向[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01期

5 宋健;超越疑古 走出迷茫[J];文史哲;1998年06期

6 谢栋元;语言学:当代人文科学的骄子——伍铁平近著读后[J];现代外语;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自任;;关于大学利用私人资本问题[J];世界教育信息;1994年03期

2 李玉民;;试论大学与企业的合作[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3 肖淑芳,苏宁;美国大学的组织与管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沈忆勇;新时期加强大学师德建设的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陈长明;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芮国强,邱鸣;大学知识管理中的观念创新[J];江苏高教;2001年05期

7 李菲;浅析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及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J];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8 胡建华;关于大学“模式移植”的若干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2期

9 周志平,陈权,王明耀;浅谈“入世”与我国大学的变革[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03期

10 杨叔子;治学育人 必正其风[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学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组织视野中的大学管理制度创新[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连森;;办学资源的产权分析:一个拓展产权经济学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构想[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陈继会;;大学:城市智慧的心脏[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有年;;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创新发展之路——加拿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6 曲文洁;;远程多媒体教学在美国高等院校[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8 陈士俊;柳洲;;异质性知识耦合与产学合作的内在机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郭广珍;;中国大学治理:激励、承诺与约束[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崔瑞锋;郑南宁;齐勇;王兆安;;美国著名大学电气专业教育发展特点分析——基于专业使命、教育目标及结果的视角[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廖申展;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点滴;大学有限 网络无限[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费 昕;加强社团建设 让科学理论“进头脑”[N];河南日报;2004年

4 北京师范大学 王英杰;圆世界一流大学梦 热情投入之外还需要什么[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翻译 张宁;Profession的未来或无条件大学[N];文汇报;2002年

6 记者 张小军;哪些大学文凭可靠[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张海戈(清华大学基地与规划办公室主任) 龚克(清华大学副校长);大学应注重学科集成综合[N];科技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李伦娥;大学里我们少学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程耿东;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该怎样走[N];光明日报;2001年

10 思培峰 刘俊林 冯武鸣 王U喼,

本文编号:1402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02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c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