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清代异地科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8-01-11 08:01

  本文关键词:清代异地科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出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异地考试 商籍 单独录取


【摘要】:针对异地考试需求的双重属性,清代对异地科举实行部分放开的政策,允许移居年久者入籍参加当地考试,设立商籍解决盐商子弟异地考试问题,许可国子监生等参加顺天乡试,同时严厉限制冒籍跨考行为。单独确定学额或中额制度的实行是清代异地科举的核心特点,使不同阶层或不同地区间科举利益的冲突趋于弱化。考察清代异地科举对当前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设立单独考试及录取单元,是破解当前异地高考改革困局的有效路径。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ual attributes of examination demand in different places, the Qing Dynasty carried out partial liberaliz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other places, allowing those who had emigrated to take part in local examinations, and establishing commercial docum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xamin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for children of salt merchants. It is the core characteristic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different places of Qing Dynasty that the students of the country a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Shuntian Rural examin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taking the examination is severely restricted. It is the co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different places in Qing Dynasty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places or the system of middle places. The stud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different places in Qing Dynas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resent policy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eparate examinations for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ir children with th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classes and region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dmission uni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分类号】:G649.29
【正文快照】: 清代科举集前代之大成,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周密的制度,异地考试制度亦为科举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理清清代异地考试的制度设计,无疑对当前异地高考之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清代异地科举需求的双重属性人口流动呈现新的特点与实行分地确定科举录取名额的政策,导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希伟;;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商籍”考论——一种制度史的视野[J];清史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力;;被夸大的“历史的同情”:蒲松龄的科举考试观念研究——以《聊斋志异》的文本分析为例[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方英;新发现的一份朝考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3 孙静;;孙梅的家世与生平补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郗鹏;李新;;清代国子监行政官员选用制度述评[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5 庞书纬;;朝圣之旅——“内部东方主义”视野下的沈从文湘西小说[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04期

6 王志;;宪法平等权中的统合标准刍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7 卢明辉;略谈清代汉族与北方各族的文化交流[J];北方文物;1985年04期

8 刘一彬;;试论科举文献的独特性与专门性[J];图书与情报;2010年05期

9 伏涛;;从赵翼的场屋经历管窥清代科举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覃红霞;李智勇;;名誉博士学位制度的基本模式、争论与反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林李楠;;清初科举政策与传统社会治理——兼论考试的多重价值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田澍;;明代八股文略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4 张杰;;清代殊卷所见蒙古旗人科举家族[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5 李帆;;清代中期文化学术的总体走向与理学的命运[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元启;戴季陶的考铨思想及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中原;王阳明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海龙;我国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陈振祯;中国科举谶兆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赵红卫;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9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珊珊;明代辽东的教育与科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熊小欣;晚清海外修学旅游政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超;当前我国考试舞弊现象社会透视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官文娟;明代建阳书坊的科考用书[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谷小溪;康熙时期《诗经》文献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小燕;《申报》散文文体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樊艺红;武举制人才与当代武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周洁;唐代贡举非人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敏;试论清代前期铺商户籍问题——兼论清代“商籍”[J];中国史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宇;;试论清代科举中的翻译科[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2 吴洪成;李占萍;;清代保定莲池书院与科举制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李世愉;;清代科场回避述略[J];学习与探索;2007年05期

4 夏卫东;;清代乡试阅卷的制度缺陷[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王日根,张学立;清代科场冒籍与土客冲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黄素芳;;对云南腾冲人出国的历史考察[J];东南亚;2007年01期

7 刘天才;;《范进中举》主题新解[J];中学语文;2003年09期

8 陈之;;他迎着贫寒上[J];源流;2005年04期

9 郭正录;;浅谈“科举制度”[J];考试周刊;2007年37期

10 毛晓阳;;康有为进士身份及科举制度相关问题考辨[J];闽江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艳;;广东省流动人口浅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谭振才;王惠英;王心祥;蔡维一;;芝罘区0-4岁流动人口儿童免疫现状分析[A];山东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3年

3 李欢龙;夏自成;;富阳市流动人口传染病预防控制对策研究[A];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4 汤学艳;;宣教在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中的作用[A];2006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嘎日达;;在京外地农民工的经济融合状况分析[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周平;;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根源[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7 孙美农;;流动人口孕产妇妊娠及分娩期并发症的成因分析与护理对策[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苗瑞凤;;农村进城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9 吴浩;王年保;李丽娟;;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A];中国防痨杂志2003第25卷增刊——2003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马万昌;;宜居城市与人口规模[A];建设宜居城市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杞绍海;禄丰县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措施[N];楚雄日报(汉);2008年

2 通讯员 张美琴 记者 骆战红;玉环——推行流动人口计生双向协作管理[N];台州日报;2008年

3 慕川;同城·同爱[N];徐州日报;2008年

4 席波 崔丙申;鹤壁“温暖工程”惠及流动人口[N];中国特产报;2008年

5 江苏省无锡市人口计生委;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N];中国人口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赵宏钧;共处一地 共建和谐[N];台州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杨立强 特约记者 钱宪庚;有人管事 有钱办事 有章理事[N];中国人口报;2008年

8 凉州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郑宏元;凉州区人口计生局多措并举温暖返乡人[N];武威日报;2009年

9 记者 陈群 通讯员 谢韬;利川配备出租房屋与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N];恩施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刘新华;阿克陶县多措提升城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水平[N];克孜勒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于卫青;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历史考察[D];西北大学;2002年

4 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年

5 朱树彬;毛泽东个人崇拜现象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王歆;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D];南开大学;2009年

7 王建华;人口流动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郑向敏;中国古代旅馆流变[D];厦门大学;2000年

9 陈星博;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10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预震;论中国的市民社会:历史考察与现实建构[D];苏州大学;2003年

2 于志勇;建国以来我国农民物质利益实现状况的历史考察[D];吉林大学;2005年

3 刘长华;“甲寅派”文学价值观的历史考察和当下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庆跃;改革开放以来党内监督的历史考察及其经验[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资检春;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经验[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汪田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三农”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7 张秀明;两岸四地和世界华人民间“保钓运动”的历史考察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靳卫敏;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的历史考察[D];河南大学;2008年

9 陈位志;1949年—1976年党的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启示[D];湘潭大学;2006年

10 彭顺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国方针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08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08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d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