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

发布时间:2018-03-09 12:19

  本文选题:西北地区 切入点:高等教育体系 出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北平研究院等四校一院奉命西迁西安,复迁陕南汉中,形成战时我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大几乎全部北归不同,西北联大除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回原址复校外,在西北留下了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国立五校。今天的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与西北联合大学均有源流和传承关系。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它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传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它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凝聚了两大光荣传统: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西北联大的历史,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传承和文化创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共襄盛举。
[Abstract]:After the "July 7th" Lugou Bridge incident, the Chinese nation was in a critical moment of survival and death. National Peiping University, National Peip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ional Bei 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ebei Women's normal College, The National Peiping Research Institute and other four schools and one institute were ordered to move westward to Xi'an and to Hanzhong in southern Shaanxi, forming one of the two largest combinations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during the wartime-the National Northwest Union University. In addition to the relocation of Peip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Bei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its original site, the Northwest General Assembly has left five national schools in the Northwest, such as the Northwest University, the Northwes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Northwest Medical College, the Northwest Agricultural College, the Northwest normal College, and so on. Today's Northwest Universit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Universit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orthwest Polytechnic University,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tc. It is of great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It i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point", "line" layout to "face". "the historic turning point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layout, I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to the northwest,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northwest higher education, promoted the social progress in the western region from the aspects of knowledge, thought and culture, and lai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orthwest China after the war. In 21th century, it accumulated valuable human capital for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in particular, it condens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indomitable wil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spirit of unity in going to the national disaster. It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pointed out in his speech at the Centenar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tha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embodies two glorious traditions: cultural tradition and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Northwest General Assembly, we hope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ual tradition, heritage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of our higher education in 20th century.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invited to send manuscrip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vent.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
【分类号】:G64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波;构建质量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刘慧侠;荷兰的高等教育体系及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04期

3 徐纪兴;瑞典高等教育概况[J];中国高教研究;1986年02期

4 玲玲;你选择哪个国家求学?(一)——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扫描[J];出国与就业;2004年19期

5 李钟善;;发展西北地区高教事业的一些看法[J];教育发展研究;1987年02期

6 许晓平;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走出两难困境的唯一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01期

7 李文长;;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历史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3年06期

8 冯策勋;;西北地区有色专门人才培养问题的初步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1986年02期

9 杨宽仁;论高等教育的宏观控制[J];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01期

10 陈超;大众化前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智伟;;东北沦陷时期的高等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李钟善;;西北地区的经济腾飞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刘莹莹;潘娟;杨焱;;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中三个主体的定位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4 王小梅;李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综述[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5 葛锁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6 唐朝纪;;四川高教管理体制改革30年的回顾与展望[A];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7 喻岳青;;继往开来 推进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庆贺《中国高教研究》公开发行10周年[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8 瞿振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王文英;王琦;姚登举;;浅析“网络化”时代“大众化”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10 姚加惠;张亚群;;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研究[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法 阿伊莎·拉比 王嘉黎 编译;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悄然退场[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程瑛 周剑虹;我喜欢,,我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程瑛 周剑虹;将选择权还给学生[N];中国改革报;2003年

4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历史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博雅学院模式(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余彬 通讯员 冯林;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N];湖北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彭德倩;真正的大师无法引进[N];解放日报;2008年

7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尝试商业模式[N];国际商报;2007年

8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综合处 荆德刚;高校在就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记者 邱丽娜;龙江特色高教体系初成[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10 饶佳荣;易社强的西南联大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陆兴发;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雪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毛迪伯;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小琳;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冰;中国高等学校学生权利救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西南联大的管理文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祁迎夏;论西南联大的联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何斯民;西南联大师生生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小征;西南联大学术与教学互动初探[D];云南大学;2010年

5 郭欣;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河北大学;2010年

6 蒋洪甫;中国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7 周荣耀;西南联大的文化使命及其启示[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婷;中国高等教育: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晔;高等教育中的女性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朱春梅;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伦理精神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88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588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6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