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选题:协同理论 切入点:科研评价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总结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把科研评价与协同理论结合起来,构建出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协同体系。该体系对于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提升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and combines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with the theory of coordination. This system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perfe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处;
【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1N043) 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2010GJZ01、ZYY201108)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杜伟;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箭;关于特征指数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2 郑照宁,武玉英 ,包涵龄;论虚拟企业[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4期
4 潘玉君;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5 贾绍凤;构造运动影响河流纵剖面及河道冲淤的数学模型[J];地理学报;1994年04期
6 刘双颖;科技期刊管理与本科生科学信息素养[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7 汪华斌,李江风,吴树仁;滑坡灾害系统非线性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8 王冠宇,陈大军,林建亚,陈行;Duffing振子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的统计特性研究[J];电子学报;1998年10期
9 韦琦,金鸿章,郭健;复杂系统崩溃的脆性致因的研究[J];系统工程;2003年04期
10 孙根年;黄春长;任志远;;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世明;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杨慧;企业治理系统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朱卫东;面向互联网基于证据理论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4 毕巍强;空间理论与空间复杂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严宝文;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环境地质状况及其系统状态评判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马蕾;企业组织惯域理论研究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7 高正夏;基于变值系统理论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8 叶金国;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及演化混沌[D];天津大学;2004年
9 李灵;电子商务项目的协同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徐青青;现代区域协同物流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亚;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武锁庆;人地协同进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3 刘振;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4 郝继锋;矿井自然火灾的突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5 余德忠;基于模糊理论的产品创新项目综合评价的分析与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景方;城市发展模型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
7 陈长里;浅议系统动态管理思维[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智;天津港保税区国际物流园区战略规划的设计与实施[D];天津大学;2004年
9 姚荣涵;基于最大信息熵的居民出行分布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周业铮;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智能有机型组织范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刘霞;向良云;;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J];东南学术;2006年03期
3 吴兴军;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机制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3期
4 王强;公共危机应急反应管理体系:反思与重建[J];江海学刊;2004年02期
5 杨安华;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2005年01期
6 徐峰;;美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7 王世彤,顾雅洁;公共危机管理与社会资本互动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0期
8 高卫东;周柏春;;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简述[J];理论界;2006年05期
9 朱广其;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模式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年03期
10 王茂涛;;近年来国内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政治学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令强;汪希达;;基于学术论文的广东省新建教学型大学科研水平评价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6期
2 曹如军;;应用型本科教师评价的制度文本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4期
3 潘启亮;;人文社科科研量化评价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1期
5 王长峰;;知识经济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J];教学研究;2011年03期
6 伍醒;;创业型大学的科研特征及其改革意义分析——兼论我国高校科研发展模式转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4期
7 邝小军;张尊英;;农业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王玲;;论我国硕士生导师教育行为评价的缺失与错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3期
9 付旭辉;;构建高等教育中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7期
10 吴添祖;郭石明;;教劳结合与产学合作教育[J];高教与经济;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惟;;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用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程小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靖;;大学排名现状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徐文;吴鸣;;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投入评析──基于“三维立体容积”分析法[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郭莹;赵中洲;;强化科研管理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省政协委员 刘冬雪;健全科研评价体系 有效利用科研资金[N];友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陈瑜;谁拨偏了科研评价的方向?[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马璇;科研评价奖励制度重质轻量[N];深圳特区报;2011年
4 教育部副部长 李卫红;以改进科研评价为突破口 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N];光明日报;2011年
5 周兆军;遏制学术腐败 需穿越“三重门”[N];上海科技报;2009年
6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康;应多标准引导高校优化科研结构[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记者 徐敏;上海交大科研评价大幅倾斜“质”[N];解放日报;2007年
8 通讯员 黄峗;如何面对“钱学森之问”[N];联合时报;2010年
9 冯海波;高校的“研究员”应再多些[N];广东科技报;2009年
10 科教;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金春;我国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理念与行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2 吴佩;研究型大学科研评价制度对教师科研绩效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安璐;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D];武汉大学;2004年
4 王莉亚;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韦微;关于我国大学教师评价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攀;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俞路曦;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水平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8 林继志;教学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价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董晓R,
本文编号:1588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588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