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构成与完善路径
本文选题:大学 切入点:社会评价 出处:《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是保证大学的社会评价活动有效进行,使其功能得以实现的构造及其运行原理。按照内部功能的差异,它可以分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当前,我国大学社会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行不畅、动力不足、约束乏力。完善我国大学的社会评价机制,在运行机制方面,应大力培育教育评价中介机构,加强多元社会评价主体的建设;提升现有大学社会评价机构的专业水平;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在动力机制方面,要确立大学社会评价的地位,激励大学社会评价主体的积极性;给予大学社会评价机构必要的支持,特别是经费支持;加强对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在约束机制方面,应加强评价主体的自我规范;加强法律规制与行业自律;建立健全专门的高等教育评价管理机构。
[Abstract]:The social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a university is a structure and its operating principle to ensure that the social evaluation activities of a university ar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 and its functions can be realiz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nal function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the constraint mechanism.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ocial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are that the operation is not smooth, the motive force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constraints are weak. To perfect the social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vigorously cultivate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in the aspect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social evaluation subjects;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he existing university social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improve th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release system. In terms of dynamic mechanism,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social evaluation. We should encourag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ubject of social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give the necessary support to the social evaluation institution of university, especially the fund support,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 strengthen the self-regulation of the subject of evaluation in the aspect of restraint mechanism; Strengthen legal regulation and industry self-discipline; establish and perfect specialized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6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芳;;社会学视野下的大学排名现象[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8期
2 夏振荣;俞立平;;世界大学排名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J];情报杂志;2011年06期
3 孟强伟;;大学排名:诗词歌赋也算科研实力?[J];中国研究生;2011年06期
4 吴文清;郎永杰;马瑞敏;牛奉高;;地方本科院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我国中部某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彭龙富;;学生比树少的大学[J];学习博览;2011年08期
6 夏茵;;大学排行:一个充满冲突的场域[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04期
7 吴伟;邹晓东;易高峰;;大学排名:水平提升抑或系统优化——艾伦·海泽科恩排名观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Z1期
8 ;本月搜索[J];基础教育;2004年11期
9 华仔;;拍错马屁的排行榜[J];黄金时代;2007年09期
10 刘琴;李月起;;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评价模型探析[J];西部论坛;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金胜利;;我国大学排名制度构建的几点思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2 刘靖;;大学排名现状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许耀铭;;浅析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和一流大学的特征[A];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老有所为”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张平;;大学绩效评价与绩效拨款[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海兵;我国目前不宜进行大学排名[N];东方早报;2005年
2 策划、采写:汪大勇;我国目前不宜进行大学排名[N];光明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梦薇 特约记者 吴怡;大学排名亟须“冲破黑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记者 丰捷;对大学排名须保持清醒认识[N];光明日报;2010年
5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 朱四倍;“大学排名”是自夸还是自娱?[N];科技日报;2010年
6 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京蓉;大学排名让人对世界产生误解[N];深圳特区报;2010年
7 复旦大学青年教师 杜恩;大学排名:横看成岭侧成峰[N];文汇报;2010年
8 [美]阿伊莎·拉比 丁江伟 编译;柏林热议“别过分依赖大学排名”[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美]安德鲁·道尼 王雪 编译;拉美大学排名风格迥异[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汪嘉波;大学排名科学吗?[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亚兰;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韩震;基于整体知识能力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庄峗;大学综合评价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阳;多元评价视角下的大学定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继平;从冲突走向和谐: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宝斌;转型时期通往教育自觉的高校教师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党传升;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我国大学排名和科研定量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樊桂清;关于我国大学排名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郭燕明;中美大学排行榜的对比分析及建议[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4 万冬根;大学评价和本科招生相关性分析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纪晶晶;中美英典型新闻媒介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韩欣汝;大学排行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邓锋琼;中国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影响因素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王国平;对中国大学排行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徐莉;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谢健;我国大学社会评价的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24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62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