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阻滞因素及教育建构策略
本文选题:女性主体意识 切入点:阻滞因素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前在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女性主体意识淡薄、模糊的问题,造成此状况的主要阻滞因素有四个,即性别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统摄、男权中心文化的强大影响、传统性别话语与市场性别话语叠加效应的压制、外力推进男女平等进程的实然结果。而要提升女性主体意识,高校应建构教育策略:其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女性主体意识与其教育生活的积极的交互建构;其二,推进校园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营造有利于女性主体意识生成的文化氛围。
[Abstract]:At present, the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is weak and vague i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four main factors that hinder this situation, that is, the control of gender dualistic thinking mode and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male power center culture. The suppression of the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gender discourse and the market gender discourse results in the actual result of the external force pushing forward the process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female subje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truct educational strategies: first, deepe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second i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gender culture on campus and to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 conducive to the generation of female subject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人文关怀体系构建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R01)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教师德性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FFB108057)
【分类号】:C913.68;G64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余秀兰;;认同与容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再生与强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2 刘伯红;李亚妮;;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社会性别现实[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廉;刘淑梅;;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性别和谐的探索及其经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陈海燕;;苔丝:至真至纯者的悲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许庆红;;爱欲与自我:《另类戒指》中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张颖;;《呼唤》对当代女性形象的重构——析内尔·金罗斯的独立与自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李小冰;;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者——论《无名的裘德》中淑的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6 杜子美;;论《伤逝》中的几层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7 王群;;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的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8 王渭清;;中国古代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衍生——以生殖崇拜和原始墓葬为考察中心[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刘宁;;权力话语下的女性启蒙——以“文革”三部“革命样板戏”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陆怡玮;;女性主义文化批评视阈下的“开罗三部曲”[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薇;;“她者”的困境与拯救——《到灯塔去》中边缘女性莉丽·布里斯科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乔晶晶;;论《直觉》中知识女性的困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芮璐;;动态宏观经济不确定系统的鲁棒圆盘极点配置[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4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马友记;李杰;李海涛;;甘肃省羊产业发展概况、存在问题与应用对策[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14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李惠敏;陈天;臧鑫宇;;从单一到多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价值导向分析[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 城市交通规划)[C];2014年
6 杨珂玲;张宏志;;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7 吴光东;;基于演化博弈的建设项目代理人合谋行为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与决策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8 谷芳芳;石振明;郑彦龙;白云;;中—尼—印跨喜马拉雅铁路通道探讨[A];第十三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杨月;曾悦;吴俊伟;李仲涛;;城市饮用水源地水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实例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10 张丽t ;李乐旋;;性别隔离对女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影响[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女性人才发展规律与政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蒋玉梅;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朴圭玉;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杨兰;中国当代女性生存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杨洁梅;世纪之交的精神风景[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瑞虹;萝斯玛丽·雷德福·鲁塞尔的生态女性主义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君;论德拉布尔笔下现代知识女性的困境与理想追求[D];江南大学;2010年
5 颜景阳;社会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人[D];南昌大学;2010年
6 王衍;论严歌苓小说的女性意识[D];南昌大学;2010年
7 刘瑜;张爱玲女性书写的审美及启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程瑞瑞;忧伤青春的另类歌者[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影;《奥多芙的神秘》中的女性意识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闫慧;隔代的青春抒写[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志鸿;;对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唐卫红;;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高校潜在课程中的性别不平等[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3 李丽华;失衡的学校教育情景对女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对江西一所师范学院女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民族志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6期
4 郭丛斌;曾满超;丁小浩;;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5 马万华;发展与参与:女性高等教育中的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3期
6 何丽君;高等教育性别与公平问题探究[J];江苏高教;2000年01期
7 陈雨亭;我国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科学;2004年01期
8 甘开鹏;;平等与隔离:关于女性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9 聂馥玲;;性别视角下的物理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文东茅;;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学业及就业的性别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芳;性别差异与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惠娟;20世纪中叶女性散文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04期
2 吴丽萍;女性主体意识探析[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3 贺兴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女性主体意识的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年02期
4 陈新;陈祖英;;女性主体意识在家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东南学术;2008年02期
5 李英凡;;跋涉中的女性主体意识——从《永远有多远》《大欲女》看女性主体意识的成长[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穆薇;;鱼玄机女性主体意识的产生与毁灭[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戴红稳;;论蒋韵小说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刘秀峰;;李清照作品女性主体意识管窥[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4期
9 戚卫红;;中国女性主体意识与女性道德内涵新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10 杜松石;;当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付新艳;;浅谈当代女性主体意识的教育——从一位女博士生的相亲谈起[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付新艳;张晨光;;浅谈当代女性主体意识的教育——从一位女博士生的相亲谈起[A];性与性别研究(第1辑)——社会性别与心理学研究[C];2010年
3 李黎;;三毛译《娃娃看天下:玛法达的世界》中的女性主体意识——与大陆译本《玛法达》的比较研究[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梁惠娟;女性散文主体意识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丽莉;消费时代的女性主体意识[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钱进;新时期女性主体意识的变迁及其社会意义[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陈静丽;80后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慧芳;社会转型与女性主体意识[D];苏州大学;2002年
5 卢星伊;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主体意识[D];复旦大学;2011年
6 胡婕;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素婕;消费时代的女性主体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建玲;论《占有》中的女性主体意识[D];南华大学;2010年
9 孙丹萍;在个人空间内寻求女性主体意识[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10 张淑云;女性主体意识的失落与高扬[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49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649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