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浙江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2 15:47

  本文选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 科技创新能力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20期


【摘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选取浙江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从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等方面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总体上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但各高校发展不均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取长补短,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newly - built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 analyzes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s ,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 and concludes that the newly - 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limit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 but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balanced .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科技处;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浙江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的比较研究”(Y201122808)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吕建荣;姚远;陈镱文;王强;;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和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梁燕;耿燕;李相银;;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9年04期

3 王光平;金浩;;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邓开喜;安宁;蒋林浩;;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思考——与国内10所地方高校的比较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陈林心;;江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3期

6 张浩,冯林;主成分分析法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娇;胡宝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李瑛;崔宇威;;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基于超效率的三阶段DEA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李庆东;;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吕蔚;王新峰;孙智信;;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梁燕;耿燕;李相银;;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9年04期

6 罗辉琼;聂瑞华;;基于WebSphere Portal的数字校园信息门户的研究与实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蓝祥龙;谢南斌;;基于AHP/DEA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阮娴静;;创新型国家体系中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12期

9 于化龙;薛文飞;;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6期

10 蒋艳萍;田兴国;吕建秋;章家恩;;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吕建荣;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D];西北大学;2007年

2 陈运平;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任义君;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张庭发;集装箱港口竞争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志;深海采矿扬矿管道工作特性的流固耦合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周杨;科技成果转化视角的高校知识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晖;陕西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张利平;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王桃荣;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青海大学;2011年

4 苑婧婷;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肖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6 谢杜萍;设计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7 魏仁理;基于PCA/CA综合模型的广西科技创新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8 栗阳阳;知识产权视野下山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评价[D];中北大学;2012年

9 陈新;海上交通安全保障评价技术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10 余小英;四川省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佳洱;基础研究——自主创新的基石[J];安徽科技;2005年06期

2 吕建荣;姚远;陈镱文;王强;;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和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赵佩华;张卫国;;广东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12期

4 肖广岭;大学科研的运行机制及大学在我国科技体系中的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12期

5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9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1期

6 丁厚德;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国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7 张立毅,段滋华;浅谈高校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J];生产力研究;1999年Z1期

8 陈佳洱;;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夯实自主创新根基[J];世界科学;2006年01期

9 周福忠;科教兴国与高校新使命[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10 谢承华;AHP及其应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桂尧;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雪梅;李海燕;张茂先;;高等医学院校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体会[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S1期

2 段昌伟;;高校科技创新的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11期

3 邱杰;;道德素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08期

4 周全厚;;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考[J];攀登;2007年04期

5 刘国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年09期

6 于化龙;薛文飞;;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之二[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7 康华;王广良;张磊;;以实践教学为平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6期

8 王瑞;;推进科技创新 实现“十一五”科技工作跨越式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8年05期

9 李震;张巍;李丽;齐民;;创新团队模式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S1期

10 常宇;宋淼;高斌;马新蕊;李承杰;钟儒刚;;初探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在导师制中的培养与发挥[J];今日科苑;2009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刚;李昕;裴健;;新专业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哈工大材料化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2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友为;林丽霞;马智刚;;科研育人机制的建立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祝焱;;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杨新波;陈红艳;耿淼;王建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一点体会[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10)[C];2010年

6 牛建昭;李_g;;组建创新团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创新团队”简介[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戴家芳;;关于创新型国家战略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再思考[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8 刘念才;;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研究[A];《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宋宝安;;加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促进贵州大学科技跨越式发展[A];贵州省第二届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陈素莲;;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重庆工学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N];重庆日报;2006年

2 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许智宏;发挥多学科优势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马波;创新·合作·共赢[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通讯员 张春华邋孙贵山 本报记者 凌翔;莱阳农学院:着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伍平;我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成效显著[N];云南科技报;2009年

6 唐海强;市第二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赛揭晓[N];衡阳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卓九成 孙文生 张鑫;高校要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科教支撑[N];陕西日报;2011年

8 记者 黄蔚;高校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人才和知识贡献[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席路虎;构建和谐科研团队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N];太行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江东洲 通讯员 赵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走科技强校道路[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亚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任义君;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吕建荣;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D];西北大学;2007年

4 张健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曾卫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栗阳阳;知识产权视野下山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评价[D];中北大学;2012年

3 宋宏福;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肖美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组织文化的构建与提升[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静;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陈海东;高校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推动作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徐世荣;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燕梅;九所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分析[D];山西大学;2008年

9 许志娥;基于提升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继德;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87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87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c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