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本文选题:卓越工程师 + 培养特色 ; 参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能否实现。本文在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重要性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前提,其次分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主要特征,接着研究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内涵,最后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如何有效地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卓越工程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hen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special colors, and then studies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engineers. In the end, a systematic analysis is made of how to effectively develop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t engineer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dvice and reference for high quality engineers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high quality engineers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基地项目“质量工程——工科教育教学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TB-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4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5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6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8 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9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10 林健;;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秀兰;王凯;张珩;杨艺虹;;结合“卓越计划”拓展制药工艺学双语教学内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岳继光;余有灵;苏永清;张志明;;坚持控制理论特色 注重工程能力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3 盛朝强;谢昭莉;柴毅;;培养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初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4 余嘉;李楠;柴毅;孙跃;胡青;;对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5 纪文刚;刘建东;戴波;王红梅;张立新;魏文渊;于静;;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6 杨欣;苏玉刚;谢昭莉;李斌;;基于“科学家与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7 吴文辉;;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8 吴文辉;;论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培养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9 罗家莉;周永凯;;更新工程教育理念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10 石晓光;宦克为;高兰兰;;专业课中设置机动学时的必要性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秀海;曲建光;鲍建宽;曹先革;;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A];全国工程测量2012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明;赵根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造就钢结构专业人才[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康灿;袁寿其;王谦;;全方位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dapte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ducation[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杜同爱;晁玉方;;高校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综述与思考[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杨武军;郭娟;;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郭娟;杨武军;;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师资团队建设[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秦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师资制度建设的探讨[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徐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探讨[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袁本芳;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邱秧琼;基于知识体的资历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马建强;菲利普·赫梅林斯基工程伦理思想述评[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洋;工科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刘明;东软人才实训中心竞争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覃凌云;欧美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认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胡玉巧;工程创新人才的类型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毛诗焙;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三双”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7 强桂;工科学术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毕忠宜;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李博;工科教师的工程素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2 姜嘉乐;张海英;;中国工程教育问题探源——朱高峰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3 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4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5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6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7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8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9 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10 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颖;;基于产品差异化的功能创新战略[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9期
2 王静;易素君;;使用现代制图技术创造竞争优势[J];科技资讯;2007年12期
3 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张波;;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04期
4 王锡琴;;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成都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5 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8期
6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7 罗家莉;周永凯;;更新工程教育理念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8 陈满乾;尹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9 王璐;;蜂窝材料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访嘉善泰力蜂窝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J];中国包装工业;2010年12期
10 ;LMS Test.Lab Rev11版本[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林岱生;;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去构筑现代冷藏库的竞争优势[A];中国制冷学会第十七次团体会员大会暨第五届全国食品冷藏链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乐群星;魏法杰;;基于DSM的并行产品设计过程管理[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杨庆生;赵一夫;龙连春;;面向创新素质教育的工程力学精品教材建设[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4 刘军;;创意产业视野下设计的行为演变[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王功发;言润泉;李云奇;;我国真空磁流体动密封件标准的实施进程评述[A];中国真空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若尘;可再封包装的理想解决方案[N];中国包装报;2008年
2 康义瑶;提升片剂药品包装品牌的新途径[N];中国包装报;2008年
3 何欣闻;工业设计开启国货精品时代[N];科技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刘伟兵;工业设计:技术缺失的市场灵魂[N];民营经济报;2008年
5 张学义;水性粘合剂在软包装行业的发展[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邱竞;我国无菌包装技术的进步和发展[N];中国包装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黄琪晨 高孝鲲;工业设计是最具增值潜力的环节[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张高青;见证“设计致胜”的力量[N];建筑时报;2009年
9 彭国勋;包装的碳足迹[N];中国包装报;2009年
10 张昆;陶氏欧洲公司推出4种新型INSPIRE聚丙烯产品[N];中国包装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冯宝亨;以宠物狗用品为例的宠物用品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2 文锋;企业品牌战略中产品设计的重要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89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8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