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的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温州大学为例
本文选题:地方大学 + 社会服务 ; 参考:《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地方大学在抓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同时,应该更加凸显社会服务的职能;在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拓宽社会服务职能,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创业型大学是地方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延伸。
[Abstract]:The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highlight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ervic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better serve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win a broader living space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provide intellectu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ies, broaden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ervice, and become the center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re the extens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erved by local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军仪;;建立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应[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2 蔡袁强;戴海东;翁之秋;;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以温州大学为研究对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3 李世超;苏竣;;大学变革的趋势——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J];科学学研究;2006年04期
4 邹再进;;论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09期
5 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17期
6 蔡袁强;戴海东;;培养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 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实践与探索——以温州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04期
7 吕祖善;;高校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 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Z1期
8 杨德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礼强;;地市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6期
2 王鹤云;陈少平;张志忠;;论创业型大学人力资源的开发[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年01期
3 刘春惠;;试论大学功能的扩展[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12期
4 赵娜;;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合作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12期
5 王小飞;;大学学术价值的流变:创业意涵再解[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6 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7 翁细金;胡新根;蔡袁强;;新体系建设,提升地方合并院校核心竞争力——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8 许青云;;地方高校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07期
9 肖江淑;;试论大学职能的扩展[J];改革与开放;2009年03期
10 吴伟;邹晓东;陈汉聪;;德国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振华;刘志民;;创业型大学:缘起、内涵与特征[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罗泽意;;多样及规性:创业型大学的真实命题与现实语境[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彭绪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冯典;大学模式变迁研究:知识生产的视角[D];厦门大学;2009年
3 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林文伟;大学创业教育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泽意;制度变迁视角下大学创业趋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乔章凤;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黄容霞;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变革(1980-2010年)[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萍;国外创业型大学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尹大为;三螺旋接口组织分析与知识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杨晓惠;面向服务创新的产学合作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静;创业型大学组织特征探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刘洋;重庆创新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郑伟;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7 彭柳;基于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许晓云;国外创业型大学特征及成功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歆;我国民办本科院校举办主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安文旭;澳大利亚创业型大学发展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福廷;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点认识[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丁云龙,李玉刚;从技术创新角度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周济:高校科研要扎扎实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J];决策导刊;2007年02期
4 王德禄 ,张丰超;关于区域创新问题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49期
5 崔智林;;科学定位 努力发挥优势与特色[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04期
6 朱玉东;;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9年03期
7 李勇,闵维方;论研究型大学的特征[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8 王雁,孔寒冰,王沛民;世界一流大学的现代学术职能——英国剑桥大学案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9 张丰超 ;王德禄 ;郭宏峰;;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J];未来与发展;1999年05期
10 汪明义;;大学的第四功能:引领文化[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年红;廖和平;;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机制探讨[J];文教资料;2011年26期
2 许亦楠;;长三角区域创新集聚的比较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8期
3 王岩;;关于地方大学产学研合作异化现象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1年06期
4 夏玉军;;大学经营理念下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游家胜;;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生成逻辑及建构方略[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孙亚范;;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提升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刘仲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系统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8 刘扬;;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J];成人教育;2011年08期
9 赵君;王彬;;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及机理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储冬叶;贾红莲;;论当代军地大学生审美心理之异同[J];大家;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戚汝庆;;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山东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2 朱冰莹;;我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构建的发展演进及思考[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陈柳钦;;以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良强;郑雨苹;周颖;;区域创新体系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适应性评价研究[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刘晖;顾洁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大学国际化问题刍议[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杨省贵;顾新;;区域创新体系间创新要素流动研究[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吴承春;秦长平;胡紫玲;;新时期我国产学研工作的现状、趋势和发展思路[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生延超;;技术联盟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生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柳钦;;以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柳钦;;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左铁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地方大学仍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N];上海科技报;2008年
2 省科技厅 徐根应;构建安徽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路[N];安徽日报;2009年
3 记者 肖国忠;地方大学的科学发展尤应引起重视[N];光明日报;2009年
4 武汉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尚钢;简论地方大学的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9年
5 记者 陈强;加快省部共建地方大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李慧婷;支持建设3至5所较高水平特色地方大学[N];南宁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定翔;平顶山学院:努力建设一流地方大学[N];平顶山日报;2010年
8 首席记者林松;省有关方面领导调研盘锦地方大学发展情况[N];盘锦日报;2010年
9 刘理 湖南理工学院;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引领: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新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 宦建新;浙江区域创新体系孕育“创造力”[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继明;省级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与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屠火明;地方大学师德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和飞;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田红娜;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创新体系营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张伟;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行为与微观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姜东明;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胡凯;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莫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文峰;区域创新体系的微观实现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曾湘琼;地方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彭琳琳;省属地方大学高校问责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项铄雅;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作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清平;长沙市区域创新体系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丙周;西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翟亮;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营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8 刘检;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9 朱克军;四川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901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0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