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抗战时期中国女子大学学生生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7 09:35

  本文选题:抗战时期 + 女子大学 ; 参考:《延安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为了动员全国占半数的妇女参与到抗战中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创建中国女子大学,以培养更多的妇女干部来引导妇女运动,并带领她们参加抗战。1939年7月20日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隆重举行,中国近代第一所以中国冠名的女子大学在延安诞生,校址设在王家坪,王明为校长。女大的教育方针是“以培养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为目的”。到1941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合办延安大学止,历时两年零一个月,但是她在历史上却有着光辉的一页,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石,在抗战、解放战争、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都中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本文论述了女大的学生生活,,着眼于生活方面的历史,从学生生活来分析了在抗战的环境下中共办学的艰难性和对女学生的重视,更是为了培养出更好更优秀的妇女干部。文章分四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引言中写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基本思路与方法、研究的主要、创新追求等方面,写出了目前关于女大生活研究是学界的空白,需要进一步去深入研究,追求历史的片段研究,是对社会史的深入研究;第二部分写了中国女子大学的创建,写出了创办女大的历史背景、学校建制、办学经费、学校体制和学员编制、教育方针和课程设置、生源、女大的的结束、创办女大的意义方面等全面论述了女大的始末;第三部分写了女大的日常生活、文体娱乐生活、政治实践生活、经济生活等,并写出了这些学生生活的特点和意义;第四部分写了女大学生生活对学生成长、成才及社会的影响;第五部分总结了女大学生生活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Abstract]:In order to mobilize half of the country's women to participate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 the initiative of Mao Zedong, established the Chinese Women's University in order to train more women cadres to guide the women's movement. On July 20, 1939,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China's Women's University was solemnly held. The first modern Chinese women's university named after China was born in Yan'an, with its address in Wang Jiaping and Wang Ming as its president.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female university is "to train women cadres with revolutionary theoretical basis, revolutionary working methods, women's movement expertise and vocational skills, etc." By 1941,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d decided to co-sponsor Yan'an University, which lasted for two years and a month, but she had a glorious page in history,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in the War of Liberation.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played a great ro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ife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life, analyzes the difficulty of running a school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female studen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better and better female cadre.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 research status,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study, innovative pursuit and other aspects, wri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women's college life is a blank in the academic world.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and the pursuit of fragments of history is an in-depth study of social history. The second part write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women's universiti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women's universities, the institution of schools, and the funds for running schools. The school system and student structure, educational policy and curriculum, the end of students, the end of female university, the significance of founding female university, etc. The third part deals with the daily life of female university,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life, etc. The political practice life, economic life and so on, and has written these student lif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ignificance, the fourth part has written th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 life to the student growth, the talented person and the society influence; The fifth part summarizes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in the lif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65;G64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晨;;论臧克家抗战时期的长诗创作[J];齐鲁学刊;1987年04期

2 陈晓文;抗战时期郭沫若政论中的文化道德因素[J];郭沫若学刊;1988年02期

3 管学庭;抗战时期的桂林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1991年01期

4 亦人;抗战时期的文化浩劫[J];党的生活;1996年04期

5 张伟;论抗战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趋势与集权统治的加强[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6 李毅直;抗战时期的堡垒村——王厂沟[J];党史博采;2000年10期

7 刘宝东;抗日战争时期的科技政策与社会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周妤;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J];党史文苑;2004年08期

9 王积建;抗战时期中日“货币战”[J];文史博览;2005年15期

10 王振国;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在职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历史经验[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承现;;抗战时期中国关内地区朝鲜义勇队的抗日活动[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甘旭岚;;抗战时期延安民族学院的创立及其变迁[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王晓华;;英国在抗战时期对华立场及对香港问题的态度[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朱魁;;三擒汉奸胡二水[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5 程仪;;试论抗战时期鄂东地区党的建设[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6 雷河清;孙少衡;;李先念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于农;;抗战时期的豫北地方流通券[A];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C];2002年

8 何长凤;廖光珍;;贵州历史上抓住机遇进行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范例——漫谈抗战时期的贵州企业公司[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9 李建国;;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彭一万;;万民血肉筑防城——抗战时期厦门旅菲三诗人[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献文;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江汉大学 庄桂成;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孙兴维;抗战时期,新疆有3条国际运输线[N];解放军报;2011年

4 傅渝;抗战时期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撰稿 本报记者 杨力叶;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N];桂林日报;2010年

6 余贤杰;抗战时期兰州的城建区划[N];兰州日报;2005年

7 记者 周波;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为契机 推动桂林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N];桂林日报;2008年

8 宋仲福(本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抗战时期甘肃工矿企业的发展[N];甘肃日报;2001年

9 冯都;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大战[N];人民政协报;2000年

10 记者 匡丽娜 实习生 苏映陶;“抗战经济文物展”红岩村亮相[N];重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卫国;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谢廷秋;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作用及领导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宋春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志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化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丁威;中国中间党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志芳;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农村经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1941-1945年)[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精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延辉;抗战时期中国女子大学学生生活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2 龙卓华;永不消逝的记忆[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宗海;抗战时期西安防空建设论述[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5 付国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事法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佟鹏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王振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商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0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90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2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