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制度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05 14:51
【摘要】:为保证我国内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输出的高效性,本文构建了专业认证制度作用机理模型,揭示了专业认证制度发挥作用的原理,以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并以国际上工料测量专业为例,选取了亚太地区及英国等五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专业认证制度作用机理的多样本比较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最后,将该模型导入我国工程管理类本科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中,为能力标准体系的建立、高校课程的优化及设置以及构建专业认证制度的组织保障体系提供了合理建议。
[Abstract]:In order to ensure the high efficiency of talents output from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mainland 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functional mechanism model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reveals the principle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ystem to guid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international specialty of material measurement as an example, five countries and regions, such as Asia Pacific region and Britain, are selecte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ystem, which proves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model. Finally, the model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certification system in China, which provides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etency standard system, the optimization and setting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YB11-16/ZD08-10D) 天津市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专业认证制度研究”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家驹;;高校专业培养计划设计[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2 王建成;;美国教育认证制度的实施机制与功能价值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3 刘广;徐福荫;;美国专业认证体制与教育技术学专业认证[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4 严玲;尹贻林;柯洪;;工程造价能力标准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5 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6 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7 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8 林梦泉;常凯;巩乐;;国外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框架的运行机制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9 徐国成;;对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7期

10 陈益林;何小其;马修水;;应用型大学特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杼机;关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思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亮广;;班级管理服务于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5期

2 卞昭玲;;基于电子公务环境的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年02期

3 臧海娟;;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36期

4 丁云龙;李春林;;工程师短缺抑或缺少其他——一个行动者网络视角的透视[J];工程研究-跨科学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2期

5 郭森;支希哲;;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卢晶;尹贻林;;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09年02期

7 傅剑;刘青;;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年04期

8 程东;;试论大学生就业难之多维应对策略[J];消费导刊;2010年08期

9 卿云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择业受挫现状与原因分析[J];传承;2009年16期

10 杨家鹏;阮富坚;黄海滨;;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与行业标准衔接问题研究[J];广西教育;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文松;刘敬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2010) Volume 3[C];2010年

2 郑晓东;闻春敖;王晓萍;刘向东;刘旭;;世界著名大学光电类实验课成绩评价体系初探[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蒋石梅;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胡韵;军队院校护理学专业教育标准的研究与构建[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邱秧琼;基于知识体的资历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余晓;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杰;人力资本、求职行为与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德仰;关于欧美国家本科生学习结果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侯静;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的民间组织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肖莉萍;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傅王英;中国造价工程师专业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6 宋晓霞;美国教育券研究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胡卓敏;美国教师教育认证机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俞佳君;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组织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玉娟;关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机制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黄杰;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福华;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与借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熊耕;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3 洪成文;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认可目标、标准和程序[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4 熊耕;简析美国联邦政府与高等教育认证之间控制与反控制之争[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5 曲恒昌;实施高校认证制,迎接WTO的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6 洪成文;质量认证框架下的美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7 熊耕;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功能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8 王建成;美国教育认证机构的行业认可和官方认可[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9 熊耕;;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10 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非正式规则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秀华;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方乐;美国政府与高等教育认证机构之间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宋晓华;美国中北部院校协会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初探[D];西南大学;2006年

3 胡晓燕;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国;韩学山;;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关问题的认识[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年S1期

2 陈益林;何小其;马修水;;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年04期

3 王昕红;;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组织ABET的现代危机与文化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4 ;为本科毕业生获得海外就业“通行证”铺路[J];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08期

5 韩晓燕,张彦通;试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6 赵修渝;封丽娟;;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制对我国专业评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8期

7 董秀华;;专业认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06期

8 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9 胡昌明;;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新建本科高校工科专业改革探析[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茂国,张志英,张彦通;积极推进专业评估与认证,引导工程教育协调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晓;覃永晖;;工程教育的“博弈”: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梁善;;加强学科建设,,培养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A];香港桑麻基金会优秀论文奖论文集[C];2007年

3 叶跃前;殷之明;杨国豪;;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专业认证的对策分析[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何卫忠;相军;;应用型本科团队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吶蔾 ;;_灥鹿こ倘瞬排嘤贫瓤刺ㄍ骞こ探逃奈侍饧拔蠢凑雇鸞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左铁镛;;适应时代要求,改革工程教育[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莉;;高等工科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探讨[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赵春红;秦现生;唐虹;;美德日的工程教育对比及对中国的启示[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孙晓鲲;牛爱芳;杨沛;;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平台[A];北京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年会优秀论文[C];2011年

10 程韧;平子良;;探索校企结合模式,建设一流工程教育训练基地[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姜澍 实习生 李莹;工程教育不是培养高级技师[N];文汇报;2002年

2 记者 金振蓉;工程教育发生重要变化[N];光明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王劲松;工程教育亟待改革[N];光明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徐敏 实习生 丁学勤;工程师应能动手动脑动口[N];解放日报;2006年

5 记者  张莞昀 通讯员  屈彩云;要努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大学工程教育[N];新清华;2006年

6 记者 刘玉;全国人大代表王祖温:工程教育应改变“学术化”倾向[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记者 王乐;上海启动“卓越教育”计划[N];文汇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冯琨 刘思思 整理 教育部副部长 陈希;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微;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工程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赵凤华;大学工程教育与大学发展研讨会召开[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邱秧琼;基于知识体的资历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余晓;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爱华;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实施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孙晓新;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毕忠宜;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卞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杼机;关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思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霍振霞;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李武军;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戴伟伟;印度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白逸仙;社会需求导向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孙Zs;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长规律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2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12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a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