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理念人”的消逝与彷徨——政治与世俗语境下高校青年教师公共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01:11
【摘要】:2011年1月-10月,笔者带领课题组开展了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况和思想动态抽样调查。本文立足于此次调查数据,从面向社会发声、为公众而思考以及政治参与意愿三个维度出发,研究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公共性特点,并结合社会转型现实,从政治语境和世俗语境两个角度剖析了其公共性的成因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校青年教师公共性呈现较低水平,面临着个人公共情怀与世俗生活之间的抉择与徘徊,高校青年教师已逐渐从传统的富有公共性的"精神贵族"向后现代的颇具专业性的"知识工人"转变。
【图文】:

框架图,媒体,知识分子,公共性


n Tan Suo中国青年研究→02/ 2012图1:对待媒体的态度图2:媒体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据基础上形成。一、 高校青年教师公共性的要素分析许纪霖曾提出知识分子“公共性”的三重含义:第一是面向 (to) 公众发言;第二是为了 (for) 公众而思考,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从私人立场、个人利益出发;第三是所涉及 (about) 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4]。由此可见,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体现的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的一种公共关怀和参与意识。这个定义显然是在西方公民社会理论语境下得出的概念,并不能直接用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公共性研究,应将其进一步本土化,与中国传统和现实相结合。从学理渊源来看,“公共性”本质即为一种对公共领域的关怀与参与,而在中国传统“科考取士”与“士大夫”精神的语境下,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意愿往往是体现知识分子对公共领域关怀与参与的重要标准 (在封建取士时代,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标准),因此十分有必要将其纳入高校青年教师公共性的研究框架之中。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特点,,笔者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公共性的三个划分维度: (1)面向社会发声;(2)为公众而思考; (3)政治参与意愿。下面将从这三个维度入手,逐一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公共性特点。(一) 面向社会发声面向社会发声是青年教师公共性的应有之义,萨义德认为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是局外人、业余者、扰乱现状的人,是具有能力“向 (to)”公众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人[5]。波斯纳在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时,更是将在公共媒体或论坛上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论作为判别公共知识分子的重要标准[6]。当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面向社会发声具有两个重要渠道:媒体与网络。1. 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声在现代社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7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8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杨霞;;从“后汉三贤”的天道观看东汉士人个体意识的萌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章征科;;洋务运动时期士向知识分子的初步转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6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7 叶慧珏;;新闻点评的异化:大众传媒和专家学者的相互介入及其方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卞文;;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科学史再评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周险峰;;“士人”品格与中国高校教师群体的精神建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雨;;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2年04期

2 陈仁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上存在的几个误区及成因[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张玉嵩;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崔向前,曹坤明,吕建德;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仲兆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浅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3年02期

6 胡龙华 ,王家荣;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因素浅探[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袁丽君;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其培养途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吴正卿;浅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留任问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姬道兴;高校青年教师责任意识的探析[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10 高翠兰;关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宋秀林;;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佟丽君;;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成就动机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熊智文;段先云;;学术交流对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作用与对策研究[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4 熊智文;段先云;;学术交流对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作用与对策研究[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5 安佳俊;;对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3年

6 王悦;;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陆永胜;;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以贵州省高校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芙蓉;何生;侯宇光;;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课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黎进萍;胡琪;;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承诺与其生涯管理的结构关系[A];2012年甘肃省“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学术年会论文集粹[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廉思;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N];学习时报;2011年

2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何应林;应增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归属感[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王uG;逐步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N];联合时报;2013年

4 常青;完善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N];吉林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邓晖;关注高校青年教师[N];光明日报;2013年

6 宋延军 李科凤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利用薪酬杠杆激发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活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王妍;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素质[N];光明日报;2007年

8 记者 刘娜邋通讯员 潘春芳 刘福民;一批高校青年教师荣获五一劳动奖章[N];湖北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原 通讯员 齐崴 李锦成;民进天津市委呼吁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况[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记者 程墨;湖北启动高校青年教师服务企业“千人计划”[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王xI;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郑敏;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困境及其原因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4 谭菁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防范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许蓉;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状态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徐小红;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颜佳;制度视角: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支持体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覃丽;高校青年教师激励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周芳兰;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归属感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10 胡孟杰;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韧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0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10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2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