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资源视角下的大学技术成果衍生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15:47
【摘要】: 大学技术成果的转移途径主要包括传统的技术许可模式、合作研发模式和衍生企业模式。在技术成果的转移过程中面临着这三种模式的选择问题。 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通过对转移过程中成熟企业、风险投资、发明者及中介机构等四个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探讨了各自的利益和策略空间,研究了各自的最优策略,通过比较不同转移途径的预期收益和成本,认为通过衍生企业实现技术成果转移是最优途径。 衍生途径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衍生企业的创办。在衍生企业创办的过程中,来自大学的资源支持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了衍生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资源的需求,以及大学对衍生过程资源支持的具体方式和组织依托。通过分析衍生过程中大学与衍生企业在资源支持方面的互动机制,提出了在衍生企业和大学之间“双赢”的互动发展模式。 最后,本文选择了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杰出代表——“清华同方”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清华同方”的实践证明,通过创办衍生企业实现大学技术成果的转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清华同方”创立后有力地促进了清华大学技术成果转移的效率和成功率,实现了大学和衍生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模式。 本文的研究对于拓展我国的大学技术成果转移途径的研究视角、丰富技术成果转移体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本文对研究大学衍生企业的创立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各级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4
【图文】:

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在科技资源聚集的大学附近创办科技园,是促进教育技与产业互动,推进经济和教育、科技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2003 年 10 月 2武汉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上,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指出,一流育应与一流的科研水平、增加技术成果转化率相结合,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是高大学的重要标志。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及技术、人才等优势,大力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是我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特色,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兴办大学科技园这是中水平大学跨越式发展的优势所在。大学科技园作为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一个独立形态,是促进大学技术成果成功出企业的重要组织保证,也是大学直接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形式。1999 年科技部育部对大学科技园功能的定位:“大学科技园应当具备四种基本功能,即技术创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对促进技术成果衍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示意图,企业孵化器,资料来源,网站


孵化流程示意图(资料来源: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孵化器网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书军,李新春;企业衍生、资源继承与竞争优势[J];学术研究;2005年04期

2 彭伟;;国外大学衍生企业研究述评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5期

3 乔俊杰;闫科;;大学衍生企业的资源需求与实现:基于衍生阶段模型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张意姜;;跨越“死亡之谷”,推进自主创新,构建创新型国家——评智瑞芝博士的《创新视角下的大学衍生企业研究——来自日本的案例》[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60期

5 杨德林;汪青云;孟祥清;;中国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活动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年03期

6 方惠坚;大学: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0年Z1期

7 娄成武;陈俊;;解读美日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5年S1期

8 陈俊;娄成武;;解读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9 段存广;张俊生;;基于大学功能演进的大学衍生企业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年S2期

10 范德清,施祖麟,白洪烈,荣泳霖;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范德清;;关于发展大学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建议[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马艳艳;孙玉涛;;衍生企业绩效导向的中国大学创业能力相关因素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华晶;;知识过滤、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31个地区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李海波;周春彦;李星洲;高晓瑾;;国内区域创新三螺旋研究的国内热点与趋势探讨[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树文;高琼;;网络结构视角下中关村产业集群创新驱动困境与建议[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莞优势:有千余家动漫衍生企业[N];东莞日报;2009年

2 金山 德刚 艳华 荣明;“中国塑编之乡”花落临邑[N];德州日报;2009年

3 记者 戚高亮;大庆温州商会五年衍生企业300家[N];大庆日报;2007年

4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王德禄;对美国硅谷模式的新认识[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5 蒋文龙 莫胜;江永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N];永州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杜鹃;“做保险本身就是做公益”[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中关村管委会技术转移课题组;中关村技术转移呈现六大趋势[N];科技日报;2007年

8 银河证券 饶杰;创业板预期令高校概念股崛起[N];证券时报;2008年

9 记者 王枚邋宏图 通讯员 昌峰 王校;马坡镇打造全省最大玻璃园[N];徐州日报;2007年

10 郭宗魁邋严春宇;凤翔长青工业园中小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N];陕西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熊俊莉;台湾高科技产业化系统运行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彭绪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马艳艳;面向企业的大学知识溢出机制与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科;资源视角下的大学技术成果衍生途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杨轶波;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动态演化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孙秀梅;大学衍生企业新事业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张云云;知识异质性视角下的大学衍生企业知识网络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王永涛;基于创业环境的大学衍生企业创业模式探讨[D];天津大学;2010年

6 罗丹枫;大学衍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亢磊;意大利公共研究组织技术转移的衍生企业模式选择:关键要素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娜;基于模式选择的高校技术转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李娣;长株潭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侯小卫;高等院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66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66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1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