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17:42
【摘要】: 知识经济背景下,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知识创新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提出了三螺旋理论,为大学的知识创新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三螺旋理论要求大学、产业、政府三个创新主体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形成三种力量相互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螺旋”关系,旨在加强学术界—产业界—政府之间的合作,促进整体协同发展。三螺旋作为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关系发展的最佳形态和结构,强调发挥大学的核心作用,注重从组织理论、合作机制的全新视角对大学创新模式的探讨。 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与大学知识创新的内在联系为主线,按照“理论基础——特点分析——资源整合——模式构建”的思路展开研究。在对三螺旋理论和大学知识创新的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螺旋模式下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大学作为创新来源是知识经济的动力站,三螺旋理论拓展了大学的使命,大学的知识创新更加注重其外部需求,注重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然后,分析了三螺旋模式下大学知识创新的特点,即以市场为导向,突破大学单个实体,超越学科框架,注重项目过程的管理及知识产权保护。接着在第五部分探讨了在三螺旋循环模型的基础上资金、人才、信息等大学重要创新资源的整合,三螺旋模式下的大学知识创新建立在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资源互补关系基础上,从而形成了有利于大学知识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大学发挥知识创新和技术转化的功能。文章最后提出了三螺旋互动模型中大学主导、企业推动和政府引导的三种大学知识创新模式。研究过程中得出作为三螺旋以外的中介机构——第四螺旋在大学知识创新和应用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2.0
【图文】:
三螺旋模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系统形成合作创新、螺旋上升的立体空间结构。政府及其机构形成行政链,以集团形式组织在一起的企业形成生产链,所有的高校形成科技链,这三链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形成创新的空间系统[6]。(如图2.2)三螺旋理论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将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区域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上统一起来,形成了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制造领域的三力合一[7]。大学的知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大学、产业、政府的互动联系。三螺旋模式为创新活动提供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边界、机构边界、地域边界、观念边界等并建立起新的管理、科研和社会运行机制,使得创新活动有了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外部环境。当然,三螺旋理论是一个有生命的不断发展的理论,现在有人提出是否存在第四个螺旋,说明在经验和理论上需要对其进一步探讨。该理论构建了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关系发展至今的最佳形态。对三螺旋理论的研究及三螺旋模式下的创新机制的探讨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2.2.2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关系的形成动因分析资源的互补性是大学、政府和企业的三螺旋合作关系形成的基础,而这种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则来自于三方的共同需要以及各不同主体利益追求的满足。因此
本文编号:2766133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2.0
【图文】:
三螺旋模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系统形成合作创新、螺旋上升的立体空间结构。政府及其机构形成行政链,以集团形式组织在一起的企业形成生产链,所有的高校形成科技链,这三链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形成创新的空间系统[6]。(如图2.2)三螺旋理论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将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区域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上统一起来,形成了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制造领域的三力合一[7]。大学的知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大学、产业、政府的互动联系。三螺旋模式为创新活动提供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边界、机构边界、地域边界、观念边界等并建立起新的管理、科研和社会运行机制,使得创新活动有了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外部环境。当然,三螺旋理论是一个有生命的不断发展的理论,现在有人提出是否存在第四个螺旋,说明在经验和理论上需要对其进一步探讨。该理论构建了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关系发展至今的最佳形态。对三螺旋理论的研究及三螺旋模式下的创新机制的探讨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2.2.2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关系的形成动因分析资源的互补性是大学、政府和企业的三螺旋合作关系形成的基础,而这种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则来自于三方的共同需要以及各不同主体利益追求的满足。因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 促进知识经济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任锦鸾,陆剑南;复合三链螺旋创新系统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年05期
3 田华;郑晓齐;田中;;美国基础研究管理体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3期
4 马强;郑志雯;;浅论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实体化[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5 颜丙峰,宋晓慧;教育中介组织:解决高校两难困境的组织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成军;基于TH的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凌玲;我国大学科研融资结构及其效率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6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6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