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
发布时间:2020-08-10 06:33
【摘要】: 追求实践的自由和自觉是人类的本性。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实践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的历史,从最初的有意识有目的到最终的充分自由。大学课程实践的自觉性也是相对的、不断提高的。在最低程度上,凡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大学课程实践都可以看成是自觉的。在较高的程度上,有目的有意识、又有规律可循的大学课程实践可以看成是自觉的。那种目的性和规律性高度统一,把人的自由和解放当作根本追求,同时实践者又是充分自由的大学课程实践则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提高大学课程实践的自觉性,其终极意义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现实意义在于培养主体性高度发展的现代人,在于提高大学课程实践的质量和效率。 包括序论和结语,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序论交待了写作意图,说明了主要概念,介绍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根据支配大学课程实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把它分为常识水平的、科学水平的和哲学水平的三个层次。在分别考察了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常识水平大学课程实践的特征、科学水平大学课程实践的特征(又分为经典科学水平和现代科学水平两个亚层次)和哲学水平大学课程实践的特征。通过对这三种水平大学课程实践特征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从常识水平到科学水平再到哲学水平,大学课程实践的自觉性是不断提高的这么一个结论。这一章实际上进一步论证了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意义。 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这种实践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实践者主体性的高低、指导理论的正确与否、目的的合理与否等,甚至还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良好与否。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提高不是自然而然的,从第二章至第四章,再加上结语,都是围绕上述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大学课程实践的自觉性。 第二章对大学课程实践本体进行了探讨,力图揭示其本质性的特征和规律性的关系。首先考察了实践观、教育观、大学观和课程观等对大学课程实践的影响。主张在“是”和“如何是”的统一中认识大学课程实践。认为自主性、探究性、生成性、教学相长、专门性、社会性和国际性是大学课程实践的主要特征。文章认为在大学课程实践中,要正确处理现实性与超越性、能动性与受动性、正效应与负效应、预成与生成、统一性与多样性、通与专、国际性与民族性等关系。最后还根据大学课程实践规律的性质,主张在大学课程实践中坚持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和唯物的主体选择论统 一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探讨大学课程实践的目的问题。有无目的、目的合理与否是大学 课程实践自觉性高低的重要标志。首先从目的的产生机制、目的的主体、 目的的性质、目的的内容和目的的现实化等角度探讨了大学课程实践目的 的合理性问题。接着反思了我国大学课程实践目的的合理性,认为存在目 的内容空泛化、目的主体错位、价值取向功利化、目的与手段分离和实践 结果对目的的异化等问题。最后探讨了我国当前大学课程实践目的的制定 根据和基本内涵,认为从现实根据和理论依据出发,我国大学课程实践应;. 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多样化的专门 人才。 第四章探讨大学课程理论问题。首先提出,自觉的大学课程实践对大学 课程理论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诉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理论内容的合理性 和理论功能的多样性。接着从理论来源、理论本身、理论研究主体和理论 效用等方面对我国大学课程理论进行了反思。最后从研究对象的特点与研 究方式的选择、两种研究主体及其研究方式、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等方面对 大学课程理论的建构做了研究。 结语部分提出,发展实践者的主体性是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根 本。认为对大学课程实践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合理目的的确立,正确理 论的建立,都是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只 有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实践者具备了上述条件,才能真正提高大学课程实践 的自觉性。最后建议实践者应在反思性的课程实践和批判性的理论学习的 互动中发展生产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以及发展主体间性。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642.3
本文编号:2787709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642.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姜纪元;;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之探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2 杜建群;;论“课程目的”的实践取向[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鲍嵘;高深学问与国家治理[D];厦门大学;2004年
4 王一军;从“高深学问”到“个人知识”[D];南京大学;2012年
5 杜建群;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英;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静;山西省本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87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8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