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精神探论

发布时间:2020-10-26 03:38
   大学不仅是一个组织实体,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 组织特性的标志,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所在。然而,在大学与社会诸因素的多维互 动中,大学所独有的精神意蕴却常常受到诸多影响和干扰而发生错位或失位。大学精 神的式微,甚至失落是大学发展历程中时常面临的问题。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 社会的中心,大学在获得前所未有的物质报偿的同时,大学精神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 的挑战,从而诱发了大学的本体危机。因此,对大学精神进行专题研究,不仅具有重 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界定大学精神内涵的 基础上,以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精神共契性为支点揭示了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并通过 考察大学与宗教、政治、经济等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梳理了大学精神演变的 轨迹;进而,对大学精神之“守”与“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大 学精神的现实境遇及培育问题。 大学精神的内涵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立论依据。近代意义上的大学从基督教信 仰渊源中承继了信仰教化的使命,使大学在起源上就体现为一种“精神存在”。“精神” 的本体论意义在于“精神是自由,是存在的自我超越,是质”。由此,大学精神是大 学立足其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凝聚、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 学的质的规定性。 大学与知识分子有不解之缘。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的起源与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 密切相关。在大学产生以后,知识分子与大学的联系更为密切。知识分子是大学精神 的践履者、体现者和承载者,大学是知识分子的社区,是知识分子成长的摇篮。大学 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共契性决定了大学精神与知识分子精神是共通的,表现为自由、独 立和批判精神。 大学精神演变的历史,实际上是大学与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在不同的历 史阶段,社会主导性力量,如宗教、政治和经济等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大学,从而使 大学表现出不同精神气质。在宗教成为社会主导力量之后,神学信仰与自治是大学与 宗教发生作用的集中表现;当政治成为社会的主要干预力量时,大学面临着如何统一 国家本位与学术本位的矛盾;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筹码时,大学极端地膨胀了服 务功能,充当着服务站的社会角色。大学的本性——学术性与教育性决定了自由、独 立和批判精神是大学应“执守”的精神。而大学的资源依赖性和脆弱性也决定了大学 I WP=4 必须通过“变”以满足社会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系统论和冲突论的角度 来看,大学必须有所“守”,“守”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也必须有所“变”,通过 “变”从社会环境中获得维持生存与发展必需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作为一个组织系 统,大学具有的相对开放与适度封闭性决定了“守”与“变”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当今,文化市场化、管理科层化和知识专业化作为时代的主旋律在给大学带来巨 大的物质利益和条件改善的同时,也使大学的本性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内在地体现为 大学精神的消弭和失落。大学精神失落的根由在于,外部制度存在的弊端不足以为大 学精神的守护提供现实可能性;大学人自身的精神放逐,从灵魂深处放弃了守护、彰 显大学精神的使命。大学精神的培育需内外兼修。回归知识分子是大学精神建构的实 质性要求,制度环境的革新则为大学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从外部制度而言, 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大学精神培育的社会制度基础;从内部制度 而言,大学应夯实固有的制度根基,即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与民主管理。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640
【文章目录】: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2 大学精神的内涵
    2.1 从大学的基督教信仰起源谈起
    2.2 大学精神的实质性内蕴
3 知识分子与大学精神
    3.1 人文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精神”的完整表达
    3.2 精神共契:知识分子与大学
4 大学精神演变的历史折射
    4.1 早期形态的大学:精神之源
    4.2 宗教笼罩下的大学:宗教信仰与大学自治
    4.3 政治干预下的大学:国家本位与学术本位的矛盾与统一
    4.4 经济力驱动下的大学:大学成为社会服务站
5 大学精神的“守”与“变”
    5.1 大学精神之“守”
    5.2 大学精神之“变”
    5.3 大学精神之“守”与“变”的辨证关系
6 大学精神的时代境遇及培育
    6.1 大学精神的时代境遇
    6.2 内外兼修:大学精神的培育
结语 拯救大学:还原精神之本质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进程——北京体育大学创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曹荣誉;;放飞生命:高等教育之人本情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9期

3 曹荣誉;孙泽平;;基于教师校本专业发展的大学文化建设探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1期

4 张笑涛;;大学生“精神成人”:为何与何为[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9期

5 陈瑞;;论“本真”学术的回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5期

6 杨华;;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年04期

7 陈兴德;;守望与超越: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02期

8 张俏;于可红;;试论大学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J];浙江体育科学;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明忠;论高深知识与大学的制度安排[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骥;论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梁海岫;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4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5 吴晓春;信任视野下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张笑涛;消费社会中大学道德教育的使命[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燕;基督教教会对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学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洛丹;浅析大学精神[D];兰州大学;2011年

3 龙睿;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人居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关超;我国大学泛行政化及其法律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秋玲;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理念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显威;文化校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陈星;大学教育目标—育人与制器间的冲突及协调[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桂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冲突及其协调[D];湖南大学;2006年

9 王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李文胜;以校园文化建设促构高职品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6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56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4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