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论文库的高校科技分析与评价系统研究
【学位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644;G322
【部分图文】:
采取收集数据、存储数据、整理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和评价。系统利用电子商务理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集数据电子化、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为一体,旨在实现数据流、管理工作流及信息分析流和谐统一的新型高校科技分析与评价系统。如图3.1所示:图3.1评价系统模块 Fig3.1Evaluationsystem一odule
但对于学校院系级的管理,往往采取直线型管理模式。对于此种组合管理模式,设计评价系统时,至少分为三个层次:1、学校层;2、院系层;3、普通用户层。具体到科技评价的基本内容,理论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七个部分,如图3.2所示。{{{科… ……摊 摊摊珍东 东东{得 得得氯 氯氯旅渡份份份林 林~~~技 技技技蓬蓬蓬橄价 价价遥稗 稗稗潇 {{{{{朴洲断断断技 技计计 计计项 项项置 置置_羹技蓄 蓄蓄 蓄蓄嚏 嚏嚏珠丫丫哪哪 哪哪副 副副森攀二序 序序黔 黔黔 黔黔重龚 -----策策获 获获 获获获裹扮、贫贫贫 贫贫 贫贫 贫贫 贫图3.2理论模型下的评价内容 Fig3.2Theo代 ticalmodelofeonte,一 tevaluation科技评价理论模型的内容前面己经阐述,本章不重复叙述。按照科评价理论模型的概念,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又可把评价内容信息采集细分为(例如一个典型科研业务分类):1、科研项目信息采集;2、科研论文信息采集;3、科研论著信息采集;4、获奖项目信息采集;5、鉴定成果信息采集;6、学术会议信息采集。这六部分构成高校科技业务核心,高校科技分析与评价系统针对六项指标采集有效数据、分类统筹整合、经确认后存入数据库中,为查询、统计、分析以及科技评价提供依据。映射在网络上如图3.3所示:22
息采集;5、鉴定成果信息采集;6、学术会议信息采集。这六部分构成高校科技业务核心,高校科技分析与评价系统针对六项指标采集有效数据、分类统筹整合、经确认后存入数据库中,为查询、统计、分析以及科技评价提供依据。映射在网络上如图3.3所示: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玲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2 张俊丽;;高校学生评教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8期
3 赵玉明;高玉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J];科技资讯;2011年21期
4 曹明霞;;城乡一体化监测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陈竹林;;基于AHP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邓玲;顾金土;;人居环境评价指标研究综述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王雪艳;;高职院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边雅静;吴遥;;人力资源发展指数的设计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1年12期
9 黄向阳;彭建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林寿富;;区域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鸿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邱白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彭继红;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5 王大虎;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蔡正茂;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赵铁珍;美国白蛾入侵对我国的危害分析与损失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9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孔令曦;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对策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旭;河南省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评价及省际比较[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2 徐静;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袁婕;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D];暨南大学;2000年
4 邢莉;广东科技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5 郝清源;城市搜索与救援队能力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6 周永红;安全社区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霍拥军;中小型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盛旗锋;农业信息化建设与评价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9 凡刚领;中国产业损害预警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5年
10 霍苗;生态农村评价方法探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8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6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