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论

发布时间:2020-11-04 16:14
   1943年,温斯顿·丘吉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发表了自己著名的观点:“未来的帝国将是有头脑的帝国”。大学是知识的圣殿,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催生重要思想”,大学孕育文明的新因子。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丘吉尔首相的论断,大学以其独特超拔的品格和追求真理与自由的精神为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世界,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崭新时代已经来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资源的竞争和创建一流大学的竞争。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教育以其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作用进入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使教育处于优先发展、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凸现。众所周知,一个国家要现代化,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迫切需要。通过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科学研究和高校技术产业化的一支生力军和重要方面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人才资源和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担当应有的历史责任。如此,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明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在对国内外有关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分析研究了大学理念的内涵,并通过对西方大学近千年来大学理念发展历史的剖析,认为大学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大学理念,展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风貌。 第三章,从大学理念与大学教育两者关系的分析入手,认为追求科学和学术是大学的主要目标,大学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高地,并引领时代精神的方向。 第四章,主要是从大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视角,论述大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认为大学既“不能远离社会”,又必须对社会采取一种“客观的立场”,以及大学教育在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主要是通过知识的涵义、本质、特点以及知识的社会功能的剖析,论述大学知识的特点和价值,认为大学以传播、承续、生产与创造知识为其根本职责,实现为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第六章,主要阐述大学人文精神价值,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承担。大学的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G640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1.3.1 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1.3.2 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1.3.3 社会实证统计分析与原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4 宏观整体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本研究所运用的基本理论
        1.5.1 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理论
        1.5.2 社会学理论
        1.5.3 知识社会学理论
        1.5.4 教育社会学理论
    1.6 概念界定
    1.7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理念
    2.1 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学术自由
        2.1.1 大学理念的内涵
        2.1.2 大学精神
        2.1.3 学术自由
    2.2 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2.2.1 英国模式:纽曼的大学理念
        2.2.2 德国模式:洪堡的大学理念
        2.2.3 美国模式
        2.2.4 大学理念在现代大学的发展
    2.3 现代大学理念的建构
第三章 大学理念与大学教育
    3.1 追求科学和学术是大学的主要目标
        3.1.1 大学科研管理与学术管理
        3.1.2 科研队伍建设与学术道德建设
        3.1.3 科技成果转化
        3.1.4 高校科研核心能力的形成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3.2 大学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高地
        3.2.1 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和内容
        3.2.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
        3.2.3 大学教育具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越条件
        3.2.4 大学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途径
        3.2.5 大学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际措施
    3.3 大学教育引领时代精神的方向
        3.3.1 时代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3.3.2 大学教育与时代的关系
        3.3.3 大学教育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内在推动力
第四章 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
    4.1 社会发展
        4.1.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4.1.2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
        4.1.3 大学教育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4.2 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3 大学教育与当代社会
        4.3.1 大学教育与信息化社会
        4.3.2 大学教育与知识经济社会
第五章 知识与社会
    5.1 知识的涵义与本质
        5.1.1 知识的涵义
        5.1.2 知识具有内在性
        5.1.3 知识具有动态性
    5.2 知识与社会
        5.2.1 知识的外部特性
        5.2.2 知识的内部特性
        5.2.3 知识与社会的均衡
        5.2.4 知识的社会功用
        5.2.5 知识社会学的描述
    5.3 大学知识的特点
    5.4 人文价值与社会
        5.4.1 人文价值
        5.4.2 人文价值与社会
    5.5 知识与社会资本
        5.5.1 社会资本
        5.5.2 知识与社会资本
        5.5.3 大学教育与社会资本
第六章 大学人文精神、知识分子与社会
    6.1 信仰与人文精神
        6.1.1 近代大学涵义的演变
        6.1.2 大学是研究者的共同体
    6.2 大学与人文精神
        6.2.1 人文性
        6.2.2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6.2.3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6.3 知识分子与社会
        6.3.1 知识分子的涵义
        6.3.2 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承担
        6.3.3 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
        6.3.4 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
第七章 学历与社会
    7.1 学历与社会变迁
        7.1.1 大学教育与社会变迁
        7.1.2 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7.2 学历与社会分层
    7.3 学历与社会地位
        7.3.1 学历与学历社会
        7.3.2 学历与社会地位
第八章 中国大学的历史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8.1 中国传统大学教育及其对封建社会结构和农业文明的巩固与完善
        8.1.1 中国大学的原始理念:学而优则仕
        8.1.2 中国传统大学教育的体制基础: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8.1.3 中国古代大学教育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8.2 现代大学教育与现代文明的建构
        8.2.1 近代大学教育理念:中体西用与经世致用
        8.2.2 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形成与蔡元培的北大模式
    8.3 50年代院系调整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8.4 大学教育的复兴与改革开放
第九章 研究型大学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9.1 社会发展与大学的使命
        9.1.1 研究型大学
        9.1.2 国家核心竞争力
        9.1.3 创新人才的培养
        9.1.4 社会发展与大学的使命
    9.2 学科建设水平决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高低
        9.2.1 构筑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组织
        9.2.2 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9.2.3 确立学科方向,强化优势学科,突出学科特色
        9.2.4 建设学科基地,建立健全学科制度
        9.2.5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9.3 重塑大学制度
        9.3.1 大学制度
        9.3.2 大学制度与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9.3.3 大学制度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9.3.4 大学治理与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章 大学、政府和市场
    10.1 大学与政府
        10.1.1 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分析与考察
        10.1.2 大学与政府之间自主与控制的矛盾
        10.1.3 大学与政府关系发展的趋势
    10.2 大学与市场
        10.2.1 西方的教育市场化观点
        10.2.2 大学市场化的内涵
        10.2.3 大学教育与市场化价值目标
    10.3 大学、政府与市场
        10.3.1 大学、政府与市场三者的关系
        10.3.2 政府与大学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定位
        10.3.3 大学市场化行为需要政府来规范
第十一章 中国今日大学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11.1 中国今日大学的现状
        11.1.1 本科教育
        11.1.2 研究生教育
    11.2 中国今日大学的主要问题
        11.2.1 教育策略与办学定位不准
        11.2.2 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跌落与下滑
        11.2.3 科学研究重实用模仿,原创性工作难以生长
        11.2.4 管理体制制约大学的发展
        11.2.5 人文学科教育亟待加强
        11.2.6 大学教育的质量令人担忧
        11.2.7 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第十二章 中国今日大学的出路
    12.1 加强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12.2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12.3 学科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
    12.4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12.5 逐步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质量监控体系
    12.6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中心工作
    12.7 充分发挥大学的职能,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耿益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2 耿益群;;美国高校终身教授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3 卢乃桂,罗云;西方高等教育的企业化进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4 顾建民;;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5 李长华;;美国高校教师的终身职后评审——政策背景、实践模式和未来走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耀刚;高等学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郭丽君;学术职业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常晓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必君;高校教师考核有效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赵秀国;高校聘任制下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3 魏冠荣;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7年

4 田云章;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谭娟;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杨华伟;美国终身教授制度及其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杨丽丽;美国著名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鑫;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龙婷;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70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70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6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