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需求变化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1-01-20 18:53
进入21世纪,世界与中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经济一体化使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频繁,相互制约。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经济迅速发展,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条战线,国家都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扩大招生规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但是,我们也看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过去比较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到更多地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这就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什么作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如何?我们该如何反思教育本身的不足并采取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章共分了四部分: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背景下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继而分析了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并深入探究了我们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基于以上分析,论文最后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诸多措施。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引言
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背景
(一) 人才的含义
(二) 人才需求变化的背景
(三) 市场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一) 有政治热情与理想信仰淡化并存
(二) 关注社会发展与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 精神需求强烈与交往能力有限的矛盾
(四)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不统一
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反思
(二)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反思
(三) 关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功能的反思
(四)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反思
(五) 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反思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 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三)完善社会实践管理模式,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四) 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五) 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J]. 赵建平. 探索. 2007(02)
[2]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J]. 张耀灿,卢爱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09)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 王梅. 高等教育研究. 2004(06)
[4]人才概念内涵探析[J]. 夏建刚,邹海燕. 中国人才. 2003(04)
[5]人才是高素质的人——关于人才的概念[J]. 黄津孚. 中国人才. 2001(11)
[6]“人才”含义之商榷[J]. 罗洪铁. 人才开发. 2000(07)
本文编号:2989588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引言
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背景
(一) 人才的含义
(二) 人才需求变化的背景
(三) 市场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一) 有政治热情与理想信仰淡化并存
(二) 关注社会发展与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 精神需求强烈与交往能力有限的矛盾
(四)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不统一
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反思
(二)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反思
(三) 关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功能的反思
(四)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反思
(五) 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反思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 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三)完善社会实践管理模式,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四) 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五) 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J]. 赵建平. 探索. 2007(02)
[2]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J]. 张耀灿,卢爱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09)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 王梅. 高等教育研究. 2004(06)
[4]人才概念内涵探析[J]. 夏建刚,邹海燕. 中国人才. 2003(04)
[5]人才是高素质的人——关于人才的概念[J]. 黄津孚. 中国人才. 2001(11)
[6]“人才”含义之商榷[J]. 罗洪铁. 人才开发. 2000(07)
本文编号:2989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989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