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误读
发布时间:2021-04-26 08:49
随着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国际上产生了深切的反响,尤其在亚洲国家,大众化理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经过学者的解读,大众化理论与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由于我国过于注重特罗“理论”中毛入学率15%的量化指标,以至于对该理论的内涵却有所忽视,或在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误读,致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践困难重重。探索与寻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出路,我们必先复归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核心内涵,借鉴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理论批判和实践经验,反思我国对特罗“理论”的误读和大众化实践中存在的误区。以史为鉴,期盼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内涵的复归
(一) 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概要
1.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
2. 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论
(二) 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特征
1. 经验性:旨在为后发型高等教育大众化预警
2. 包融性:综合阐述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三、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日本际遇
(一)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
1.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序曲:二战后至50 年代末
2. 由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中期
3.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调整阶段:70 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
4. 向“终身学习”阶段迈进的“后大众化”阶段:90 年代初期至今
(二) 日本学者对特罗“理论”的解读与批判
1. 批判特罗“理论”的非连贯性
2. 否定特罗“理论”的一般性
(三) 建立日本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探索
1. 后大众化阶段与终身学习阶段相连接
2. 制度类型决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四、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本土化的反思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论”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数理标准”
(三)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完成论”
(四) 高等教育的“大学大众化”
1. 概念区分:高等教育与大学
2. 大众化进程大学角色的错位
(五)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大众受益说”
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进程及评析
(一)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践进程回顾
1. 90 年代后期: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先声
2. 1999~2002 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量的飞跃
3. 2003 年至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向“质”的提升
(二)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践之评析
1. 政府主导: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迅速
2. 内涵发展:精英高等教育遭受极大冲击
3. 就业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众矢之的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机会均等——理论分析和中日比较[J]. 金子元久,窦心浩. 教育与经济. 2007(01)
[2]转型期中的日本私立大学:特征、危机与未来发展方向[J]. 金子元久,鲍威.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02)
[3]走特色强校 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道路[J]. 纪宝成. 中国高等教育. 2007(Z1)
[4]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的评价[J]. 陈厚丰,刘承波. 教育研究. 2007(02)
[5]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J]. 金子元久,刘文君. 教育发展研究. 2007(03)
[6]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J]. 张学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7]全球化视野中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J]. 天野郁夫,陈武元. 现代大学教育. 2006(06)
[8]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J]. 天野郁夫,陈武元. 高等教育研究. 2006(10)
[9]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J]. 刘精明. 社会. 2006(03)
[10]高等教育制度论:日本模式的摸索[J]. 天野郁夫,陈武元. 大学教育科学. 2005(04)
硕士论文
[1]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D]. 李英.河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61123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内涵的复归
(一) 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概要
1.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
2. 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论
(二) 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特征
1. 经验性:旨在为后发型高等教育大众化预警
2. 包融性:综合阐述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三、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日本际遇
(一)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
1.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序曲:二战后至50 年代末
2. 由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中期
3.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调整阶段:70 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
4. 向“终身学习”阶段迈进的“后大众化”阶段:90 年代初期至今
(二) 日本学者对特罗“理论”的解读与批判
1. 批判特罗“理论”的非连贯性
2. 否定特罗“理论”的一般性
(三) 建立日本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探索
1. 后大众化阶段与终身学习阶段相连接
2. 制度类型决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四、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本土化的反思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论”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数理标准”
(三)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完成论”
(四) 高等教育的“大学大众化”
1. 概念区分:高等教育与大学
2. 大众化进程大学角色的错位
(五)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大众受益说”
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进程及评析
(一)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践进程回顾
1. 90 年代后期: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先声
2. 1999~2002 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量的飞跃
3. 2003 年至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转向“质”的提升
(二)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践之评析
1. 政府主导: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迅速
2. 内涵发展:精英高等教育遭受极大冲击
3. 就业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众矢之的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机会均等——理论分析和中日比较[J]. 金子元久,窦心浩. 教育与经济. 2007(01)
[2]转型期中的日本私立大学:特征、危机与未来发展方向[J]. 金子元久,鲍威.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02)
[3]走特色强校 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道路[J]. 纪宝成. 中国高等教育. 2007(Z1)
[4]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的评价[J]. 陈厚丰,刘承波. 教育研究. 2007(02)
[5]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J]. 金子元久,刘文君. 教育发展研究. 2007(03)
[6]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J]. 张学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7]全球化视野中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J]. 天野郁夫,陈武元. 现代大学教育. 2006(06)
[8]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J]. 天野郁夫,陈武元. 高等教育研究. 2006(10)
[9]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J]. 刘精明. 社会. 2006(03)
[10]高等教育制度论:日本模式的摸索[J]. 天野郁夫,陈武元. 大学教育科学. 2005(04)
硕士论文
[1]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D]. 李英.河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61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16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