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动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7 07:22
网络互动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与人际互动模式,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现实社会化过程进行渗透,已经成为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化方式。同时,由网络互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尤其是网络成瘾现象,也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社会化方式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抵制其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效应的影响机制。本文在总结和归纳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社会互动”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效应的影响机制模型,用来深入探讨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效应所产生的影响,并试图揭示在这个影响过程中,社会互动作为一个中间因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从网络互动内容、网络互动动机、网络感知有用性及网络涉入程度这四个维度来测量大学生的网络互动行为;从信息交流互动与人际交往互动这两个层面来衡量大学生的社会互动过程;从学业成绩、社会活动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这三个方面来反映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效应。通过对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220名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以及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大学生的...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问题
1.4 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行为
2.1.1 网络行为的概念
2.1.2 网络成瘾的研究
2.1.3 网络行为类型的相关研究
2.1.4 小结
2.2 网络使用动机
2.2.1 动机的概念及分类
2.2.2 网络使用动机的分类
2.2.3 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行为
2.2.4 小结
2.3 网络态度
2.3.1 态度的概念
2.3.2 态度与行为
2.3.3 网络态度维度与网络态度量表编制
2.3.4 小结
2.4 网络涉入
2.4.1 涉入的概念与分类
2.4.2 涉入的测量
2.4.3 网络涉入相关研究
2.4.4 小结
2.5 网络互动与社会化
2.5.1 网络互动的基本概念
2.5.2 网络互动模式的研究
2.5.3 网络信息交流互动
2.5.4 网络人际交往互动
2.5.5 网络互动与社会化
2.5.6 小结
2.6 网络使用与青少年成长效应
2.6.1 网络使用与学业表现
2.6.2 网络使用与社会心理健康
2.6.3 小结
3 研究构想
3.1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1 研究模型
3.1.2 研究变量
3.1.3 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方法
3.2.2 测量工具
4 量表分析
4.1 信度分析
4.2 效度分析
4.2.1 内容效度分析
4.2.2 结构效度分析
4.2.3 变量得分的处理
5 大学生网络互动行为的基本特征
5.1 样本构成
5.2 大学生网络互动行为的基本特征
6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效应的直接影响
6.1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影响
6.2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直接影响
6.3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
6.4 小结
7 中介效应的预分析
7.1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社会互动的影响
7.1.1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信息交流互动的影响
7.1.2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互动的影响
7.1.3 小结
7.2 社会互动对个人成长效应的影响
7.2.1 社会互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7.2.2 社会互动过程对社会活动能力的影响
7.2.3 社会互动过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7.2.4 小结
8 社会互动过程的中介效应
8.1 社会互动过程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中介效应
8.2 社会互动过程对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中介效应
8.3 社会互动过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
8.4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模型修正
9.2 结论探讨
9.2.1 大学生网络互动行为的基本特征
9.2.2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效应的影响
9.2.3 以社会互动为中介的网络互动影响机制
9.2.4 小结
9.3 实践建议
10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J]. 张锋,沈模卫,徐梅,朱海燕,周宁. 心理学报. 2006(03)
[2]虚拟社会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及展望[J]. 王德芳,余林.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3]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类型及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J]. 谭文芳. 长沙大学学报. 2005(05)
[4]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及其与网络认知的相关性研究[J]. 王海明,任娟娟,黄少华.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4)
[5]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模式研究[J]. 徐梅,张锋,朱海燕. 应用心理学. 2004(03)
[6]互联网内容偏好与大学生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J]. 李秀敏. 心理科学. 2004(03)
[7]虚拟社会化与青少年角色认同实践研究[J]. 刘中起,风笑天.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02)
[8]网络互动的社会功能分析[J]. 岳丽君. 学术交流. 2004(04)
[9]BBS互动的结构与过程[J]. 白淑英,何明升. 社会学研究. 2003(05)
[10]网际互动中青年的社会动机因素[J]. 祝建华. 社会. 2003(03)
硕士论文
[1]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D]. 周林.上海师范大学 2005
[2]大学生网络行动与自我意识[D]. 王梅.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63042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问题
1.4 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行为
2.1.1 网络行为的概念
2.1.2 网络成瘾的研究
2.1.3 网络行为类型的相关研究
2.1.4 小结
2.2 网络使用动机
2.2.1 动机的概念及分类
2.2.2 网络使用动机的分类
2.2.3 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行为
2.2.4 小结
2.3 网络态度
2.3.1 态度的概念
2.3.2 态度与行为
2.3.3 网络态度维度与网络态度量表编制
2.3.4 小结
2.4 网络涉入
2.4.1 涉入的概念与分类
2.4.2 涉入的测量
2.4.3 网络涉入相关研究
2.4.4 小结
2.5 网络互动与社会化
2.5.1 网络互动的基本概念
2.5.2 网络互动模式的研究
2.5.3 网络信息交流互动
2.5.4 网络人际交往互动
2.5.5 网络互动与社会化
2.5.6 小结
2.6 网络使用与青少年成长效应
2.6.1 网络使用与学业表现
2.6.2 网络使用与社会心理健康
2.6.3 小结
3 研究构想
3.1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1 研究模型
3.1.2 研究变量
3.1.3 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方法
3.2.2 测量工具
4 量表分析
4.1 信度分析
4.2 效度分析
4.2.1 内容效度分析
4.2.2 结构效度分析
4.2.3 变量得分的处理
5 大学生网络互动行为的基本特征
5.1 样本构成
5.2 大学生网络互动行为的基本特征
6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效应的直接影响
6.1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影响
6.2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直接影响
6.3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
6.4 小结
7 中介效应的预分析
7.1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社会互动的影响
7.1.1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信息交流互动的影响
7.1.2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互动的影响
7.1.3 小结
7.2 社会互动对个人成长效应的影响
7.2.1 社会互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7.2.2 社会互动过程对社会活动能力的影响
7.2.3 社会互动过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7.2.4 小结
8 社会互动过程的中介效应
8.1 社会互动过程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中介效应
8.2 社会互动过程对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中介效应
8.3 社会互动过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
8.4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模型修正
9.2 结论探讨
9.2.1 大学生网络互动行为的基本特征
9.2.2 网络互动行为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效应的影响
9.2.3 以社会互动为中介的网络互动影响机制
9.2.4 小结
9.3 实践建议
10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使用动机、行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型构建[J]. 张锋,沈模卫,徐梅,朱海燕,周宁. 心理学报. 2006(03)
[2]虚拟社会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及展望[J]. 王德芳,余林.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3]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类型及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J]. 谭文芳. 长沙大学学报. 2005(05)
[4]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及其与网络认知的相关性研究[J]. 王海明,任娟娟,黄少华.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4)
[5]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模式研究[J]. 徐梅,张锋,朱海燕. 应用心理学. 2004(03)
[6]互联网内容偏好与大学生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J]. 李秀敏. 心理科学. 2004(03)
[7]虚拟社会化与青少年角色认同实践研究[J]. 刘中起,风笑天.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02)
[8]网络互动的社会功能分析[J]. 岳丽君. 学术交流. 2004(04)
[9]BBS互动的结构与过程[J]. 白淑英,何明升. 社会学研究. 2003(05)
[10]网际互动中青年的社会动机因素[J]. 祝建华. 社会. 2003(03)
硕士论文
[1]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D]. 周林.上海师范大学 2005
[2]大学生网络行动与自我意识[D]. 王梅.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63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16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