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BBS交往中的网络角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6 10:23
大学生生活网络化的趋势使网络角色成为大学生日常角色扮演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本文运用网络人类学中民族志应用于虚拟社区研究中的田野考察法,以重庆某高校BBS论坛A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在论坛A中的网络交往文本记录进行分析、解读,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大学生在BBS网络交往中呈现出以下几种典型的角色:具有“精英”意识的“草根”角色、网络利他行为角色、网络语境中的性别角色、个性化的自我展示、师生对话角色。大学生网络角色的形成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素,在宏观方面,互联网对人类各方面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微观方面,网络迎合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网络论坛体制的民主性和公开性也是网络角色成功演绎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角色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了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积极意义表现为:有利于自我认识、自我塑造;有利于获取情感支持;有利于增加对两性的认识;建立对话的师生关系。消极意义表现为:网络沉溺;角色迷茫。本文在最后部分将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思考,提出协调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的策略为:建立适当的角色期望;有效的角色学习。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主要概念的界定
(四) 本研究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二、大学 BBS 论坛的“虚拟田野”考察──以大学 BBS 论坛 A 为例的个案研究
(一) 研究过程
(二) BBS 舞台上的网络角色
三、大学生网络角色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宏观因素
(二) 微观因素
四、网络角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一) 网络角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意义
(二) 网络角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消极意义
五、思考
(一) 网络角色与现实社会角色的比较
(二) 协调好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J]. 刘卫华. 理论月刊. 2006(09)
[2]不同类型虚拟社区的特点比较分析[J]. 张发亮. 图书馆学研究. 2006(07)
[3]高校BBS信息传递与控制研究[J]. 宫辉,徐渝. 山东社会科学. 2006(07)
[4]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 彭庆红,樊富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12)
[5]浅谈高校BBS传播的危机管理[J]. 胡勇军. 中国青年研究. 2005(11)
[6]高校校园BBS:从公告板系统到校园门户网站[J]. 张春生. 青年研究. 2005(10)
[7]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研究[J]. 徐红彩.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6)
[8]从BBS看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J]. 刘冰.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5(02)
[9]关于大学师生交往状况的实证研究[J]. 周廷勇,周作宇. 高等教育研究. 2005(03)
[10]浅析虚拟社区中的利他行为[J]. 安晓璐. 传媒观察. 2005(03)
硕士论文
[1]大学生网络行动与自我意识[D]. 王梅.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87282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主要概念的界定
(四) 本研究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二、大学 BBS 论坛的“虚拟田野”考察──以大学 BBS 论坛 A 为例的个案研究
(一) 研究过程
(二) BBS 舞台上的网络角色
三、大学生网络角色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宏观因素
(二) 微观因素
四、网络角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一) 网络角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意义
(二) 网络角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消极意义
五、思考
(一) 网络角色与现实社会角色的比较
(二) 协调好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性别角色对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J]. 刘卫华. 理论月刊. 2006(09)
[2]不同类型虚拟社区的特点比较分析[J]. 张发亮. 图书馆学研究. 2006(07)
[3]高校BBS信息传递与控制研究[J]. 宫辉,徐渝. 山东社会科学. 2006(07)
[4]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 彭庆红,樊富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12)
[5]浅谈高校BBS传播的危机管理[J]. 胡勇军. 中国青年研究. 2005(11)
[6]高校校园BBS:从公告板系统到校园门户网站[J]. 张春生. 青年研究. 2005(10)
[7]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研究[J]. 徐红彩.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6)
[8]从BBS看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J]. 刘冰.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5(02)
[9]关于大学师生交往状况的实证研究[J]. 周廷勇,周作宇. 高等教育研究. 2005(03)
[10]浅析虚拟社区中的利他行为[J]. 安晓璐. 传媒观察. 2005(03)
硕士论文
[1]大学生网络行动与自我意识[D]. 王梅.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87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387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