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杨凌教育型社区的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构建杨凌教育型社区的策略研究
【摘要】: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无疑是获取新知识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各个国家的战略重点。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成为全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可以更好地对人们施加教育影响。从这个角度讲,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构建一个教育型社区,对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促进社区发展,推动终身教育的形成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从这一目的发出,结合杨凌区教育资源丰富的现状,拟构建一个教育型社区,这一举措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我国开展教育型社区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 教育型社区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论、学习型社会理论和和谐社会理论的基础之上,在美国、北欧、日本等国家获得了良好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这几个国家目前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为我国开展教育型社区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以美国的格林弗尔特社区学院和科斯特莱恩社区学院为例,介绍了美国的两种发展模式,为杨凌构建教育型社区提供借鉴。教育型社区的构建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建立在杨凌现有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杨凌区是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科教单位林立,辖区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极为丰富,社区成员也有广泛的教育需求,在构建教育型社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杨凌的实际,充分发挥杨凌的科教优势,政府要发挥好教育型社区建设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理顺管理体制;有效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发网络教育平台;建立教育型社区评价机制,促进教育型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型社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是我国的教育型社区建设还处于探索形成阶段,不仅理论研究不够成熟,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教育型社区的建设中,以推动教育型社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终身教育 教育资源整合 教育型社区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18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1.1 选题的目的10
- 1.1.2 选题的意义10-11
- 1.2 选题的理论依据11-13
- 1.2.1 终身教育理论11-12
- 1.2.2 学习型社会理论12
- 1.2.3 和谐社会理论12-13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3-17
- 1.3.1 国外研究概况13-16
- 1.3.2 国内研究概况16-17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7
- 1.4.1 研究思路17
- 1.4.2 研究方法17
- 1.5 本文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构建教育型社区的相关概念18-22
- 2.1 教育型社区的相关概念18-20
- 2.1.1 社区18
- 2.1.2 学习型社区18-19
- 2.1.3 教育型社区19-20
- 2.2 教育型社区与学习型社区的关系20-22
- 第三章 美国社区学院对构建杨凌教育型社区的借鉴意义22-28
- 3.1 美国社区学院概述22-23
- 3.2 小城镇综合型社区学院23-25
- 3.2.1 格林弗尔特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23-24
- 3.2.2 格林弗尔特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24
- 3.2.3 格林弗尔特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24
- 3.2.4 格林弗尔特社区学院的社区服务24-25
- 3.3 开放大学型的社区学院25-28
- 3.3.1 科斯特莱恩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25-26
- 3.3.2 科斯特莱恩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方式26
- 3.3.3 科斯特莱恩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26-27
- 3.3.4 科斯特莱恩社区学院的社区服务27-28
- 第四章 杨凌发展教育型社区的现状和优势28-33
- 4.1 杨凌发展教育型社区的现状28-30
- 4.1.1 杨凌发展教育型社区取得的成绩28-29
- 4.1.2 杨凌发展教育型社区面临的问题29-30
- 4.2 杨凌构建教育型社区的优势30-33
- 4.2.1 社区内居民有广泛的教育需求30-31
- 4.2.2 政府的重视和支持31
- 4.2.3 教育资源丰富31-32
- 4.2.4 杨凌区有开展教育活动的丰富经验32-33
- 第五章 构建杨凌教育型社区的具体策略33-46
- 5.1 发挥政府建设教育型社区的主导作用33-37
- 5.1.1 制定构建教育型社区的总体规划33
- 5.1.2 完善教育型社区的配套政策法规33-34
- 5.1.3 建立民主、高效的管理体制34-35
- 5.1.4 建立健全充足的经费保障机制35-37
- 5.2 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37-41
- 5.2.1 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37-38
- 5.2.2 建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内容38-40
- 5.2.3 积极开发教育型社区的网络教育平台40-41
- 5.3 教育型社区的师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41-43
- 5.3.1 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42
- 5.3.2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42-43
- 5.4 建立教育型社区的评价机制43-46
- 5.4.1 进行教育评价的准备阶段43-44
- 5.4.2 教育评价的实施44-45
- 5.4.3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45-46
- 结束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作者简介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打出0.1环的自信[J];中华儿女(海外版);2000年19期
2 浮智华;杨凌的一天[J];少年月刊;2003年24期
3 任海;高校西部创业园在陕西杨凌成立[J];神州学人;2000年08期
4 史来平 ,行金玲;绿色硅谷的人才战略[J];人才开发;2002年10期
5 杨振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抓好专业 提高质量[J];职教论坛;2002年23期
6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次[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邵化谦;;杨凌 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北京奥运[J];体育博览;2007年08期
8 ;热烈庆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J];高等农业教育;1999年11期
9 刘永亮;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以特色和品牌 破解“三农”难题[J];职教论坛;2004年31期
10 彭中华,覃声清,田红旗,龙宪忠;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占领课堂——记杨凌老师执教的《反冲》课[J];湖南教育;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江生;;对杨凌发展成就与发展模式的思考[A];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C];2010年
2 额尔德木图;白丽燕;高旭;;召庙的嵌入与社区的重构——以内蒙古四子王旗境内召庙为例[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发民;姚茂群;陕西省社科院课题组;;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崛起看农业跨越式发展之路[A];2003年陕西经济社会蓝皮书——陕西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设[C];2003年
4 虞逸丽;;退管服务工作向社区化过渡初探[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5 陈波;;杨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与WTO对接的几点建议[A];WTO与我国农业系列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杜晓燕;;在杨凌建立生态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设想[A];WTO与我国农业系列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申忠海;;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杨凌示范区战略作用的思考[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解放思想论坛文集[C];2003年
8 李振平;;对“一线两带”建设中西安外围城市发展思路的认识[A];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二○○二年度调研文集[C];2003年
9 曹伟;;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在杨凌五胡路区的应用研究[A];第二届中国西部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马宽绪;;应对WTO 挖掘历史文化 开发旅游资源 构建杨凌经济发展新平台[A];WTO与我国农业系列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卫东;第十五届中国杨凌农高会隆重开幕[N];宝鸡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时磊;杨凌民营企业美国成功上市[N];国际商报;2004年
3 记者 张宝琦;杨凌:迈向国际的现代农科城[N];各界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宁新路;杨凌模式鼓起农民钱袋子[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志高;历史选择了杨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刘晓辰 孙巍;杨凌的价值在哪?[N];陕西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刘琴 余冠仕 柯昌万;科技惠农的“杨凌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记者 王京臣;第十六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取得丰硕成果[N];中国食品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郭俊娟 尹篆玲 钱芳;杨凌农高会迈向国际化 靠科技进步破解农业[N];河南科技报;2009年
10 记者 杨耀青;杨凌或将设市[N];西安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青;老人社区照料服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管子玉;基于图学习的Web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刘玉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资源配置与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张睿;国外“合作居住”社区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王东光;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黄发良;Web信息网络社区挖掘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赵玲;虚拟社区成员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马文军;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10 贾先文;农村公共服务的社区化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松玖;构建杨凌教育型社区的策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付阳阳;中国社区媒体的发展路径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卢松波;我国中小学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贤臣;我国社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张晓晖;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0年
6 杨舟成;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7 张燕;西部大开发中的杨凌农业高新的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方向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8 周洪波;中国社区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何秀玲;杨凌“农科城”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张玉石;中国社区分级养老模式初探[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31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03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