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的族群认同与教育
发布时间:2017-10-23 08:25
本文关键词: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的族群认同与教育
【摘要】:族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族群是一个群体,它以一种或几种较明显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群体,而族群的这种特征便表现为“族”;其次,族群是历史长期发展形成的较稳定的群体,但它的边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最后,族群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排斥来维持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标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分类概念。族群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族群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族群身份的承认。族群认同虽然研究的范围是族群,但它针对的还是个体,侧重个体在与族群内部和外部成员的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族群认同的研究也是在族群范围内对回族青少年个体的研究,探讨教育在回族青少年族群认同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作用以及回族青少年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族群认同的状态。 回族青少年族群认同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到家庭教育和经堂教育的双重规训,不仅是客观认同的过程,更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首先,家庭教育对回族学生族群认同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从早期的族群烙印,到懂事后对族群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以及一些族群仪式的潜移默化作用,使青少年对族群的客观特征认识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族群行为,逐渐养成族群习惯,为以后族群认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不同回族家庭对青少年教育方式的不同,产生了青少年不同的认同方式,对他们族群认同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其次,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族群认同的发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就整体学校教育环境来讲,政府在政策上规定了少数族群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回族青少年在学校中接受着无差别的教育,但特定情境下,回族学生就被与汉族学生区分开来,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还会产生族群自我保护,从多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族群认同发展。 最后,经堂教育作为回族教育的一个特色走进我们的视野,它对回族青少年的族群认同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教育,经堂教育使青少年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的族群,掌握更多的族群知识并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接受族群信仰的熏陶,在客观上促进了青少年的族群认同。但我们还看到,经堂教育作为一种并不完善的教育形式,还存在诸如教育内容枯燥陈旧、教育方式单调、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需要得到改善。 在这三重教育的影响下,青少年在逐渐趋于成熟,族群认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结合各方面因素,自我选择着自己的族群认同,这些选择主要包括四种策略,即族群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族群认同策略、追求世俗成功的同化策略、学业失败后的隔离认同策略和消极逃避的边缘化认同策略。
【关键词】:回族 青少年 族群认同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5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绪论9-17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9-10
- (一) 个人族群认同的困惑与思考9-10
- (二) 族群认同与文化教育的现实与反思10
- (三) 相关研究的匮乏10
- 二、已有研究的回顾与分析10-14
- (一) 族群认同理论11-12
- (二) 族群认同过程12
- (三) 族群身份认同与教育12-13
- (四) 回族身份认同13-14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4
-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的考量14-17
-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14-15
- (二) 重点研究对象介绍15
- (三) 研究方法的考量15-17
- 第一章 回族的族群认同:概念梳理和理论基础17-23
- 一、几个相关概念17-19
- (一) 民族、族群与回族17-18
- (二) 认同与族群认同18-19
- 二、研究的理论视角19-23
- (一) 族群认同发展模型19-20
- (二) 文化适应理论20-21
- (三) 分流历史观21-23
- 第二章 家庭教育与族群认同23-30
- 一、回族的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23-24
- 二、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24-26
- (一) 早期教育的族群烙印24-25
- (二) 被引导的族群行为25
- (三) 仪式的族群教育功能25-26
- 三、研究对象的地位与反应26-28
- 四、家庭纽带: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发展28-30
- (一) 外在环境作用下的客观认同28-29
- (二) 长期熏陶促成的内化29-30
- 第三章 学校教育与族群认同30-37
- 一、学校中的族群及其教育30-33
- (一) 回族学生在学校中的处境30-32
- (二) 学校教育与族群32-33
- 二、对学校教育的分析33-35
- (一) 学校对少数族群的态度33-34
- (二) 文化教育的利弊分析34-35
- 三、忽视与应试:族群认同发展的整合35-37
- (一) 环境的变化:区分下的客观认同35
- (二) 交流:碰撞与冲突下的主观认同矛盾35-37
- 第四章 经堂教育与族群认同37-42
- 一、经堂教育的发展:两种不同走向37-38
- 二、经堂教育中的青少年38-40
- 三、宗教信仰:族群认同的纠偏40-42
- (一) 客观认同特征的规训40-41
- (二) 内心信仰接受的主观认同41-42
- 第五章 青少年族群认同的比较和讨论42-46
- 一、族群认同实现融合的可能42-43
- 二、追求成功的同化策略43-44
- 三、学业失败后的隔离认同44-45
- 四、走在族群的边缘45-46
- 参考文献46-4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9-50
- 致谢5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菲;试析20世纪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在中国民族研究领域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82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082386.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