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新苏州人家庭教育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新苏州人家庭教育的影响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改革的深度不断加大,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天堂苏州环境优美,气候舒适,适宜人居,经济迅猛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员(新苏州人)来苏发展。他们大多举家迁移,拖儿带女,其中大部分的新苏州人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养、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制约,致使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相当落后,教育方法单一无效,缺乏学习先进家庭教育理念和手段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造成新苏州人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学校和社会教育严重脱节,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新苏州人家庭教育的影响研究,对新苏州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与新苏州人的家庭教育的关系,尝试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视角,寻找影响新苏州人家庭教育之对策。笔者研究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把握思想品德课堂内外的各类有效教学活动,协助班主任、学校开展各类密切家校联系的创新活动,协同社区发挥教育影响职能,逐渐转变新苏州人家长家庭教育的观念,促使新苏州人家长系统地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保持学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一致性,更好的促进新苏州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新苏州人家庭的和睦、安宁与和谐。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 新苏州人 家庭教育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8;G635.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7
- (一) 问题提出8-11
- (二) 研究综述11-14
- (三) 研究方法14-15
- (四) 创新与不足15-17
- 第一章 新苏州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17-41
- (一) 新苏州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7-33
- (二) 新苏州人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3-41
- 第二章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与新苏州人的家庭教育的关系41-48
- (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是新苏州人家庭教育的编外家长41-44
- (二) 新苏州人家长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编外学生44-46
- (三)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与新苏州人家长的共育关系46-48
-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影响新苏州人家庭教育之对策48-56
- (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用好学校平台48-52
- (二)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用好课堂舞台52-54
- (三)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用好社区职能54-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1
- 附录一: 新苏州人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61-66
- 附录二 访谈提纲66-68
- 后记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珍;;美国家庭教育热[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年01期
2 乐群;;富于魅力的家庭教育气氛[J];父母必读;1986年09期
3 潘贤生;加强双休日家庭教育之管见[J];教育评论;1997年02期
4 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5 孙兴春;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家庭教育[J];青年研究;1999年01期
6 李宪生;落实实施纲要 办好家长学校[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7 蒋玉川;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年04期
8 何文里;;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源流;2002年09期
9 ;我该不该看儿子的日记?[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02年01期
10 本刊编辑部;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基础[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4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忠;;帮助孩子健康成长[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2 王亚然;;德育视角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纪托;;中美家庭道德比较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4 杨宜勇;;科学发展观对苏州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性要求[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刘玉连;;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翠华;;家庭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因素分析——以贵州省男性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林苗苗;;儿童美术取向的博物馆教育策划个案研究[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孙勇才;;苏南文化与苏南经济模式的选择[A];2010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姚丽华;;幼儿亲子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案例实践与探索[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傅歆;;探索浙江省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功之路[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述玉;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叶阿炳;家庭教育不是“私事”[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尚意;“不讲理”的家庭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记者 陈玮 赵海旭 通讯员 周盼;教白领们学习怎样“读懂”孩子[N];杭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高毅哲;中教观察:家庭教育如何补上德育“短板”[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杨晋生;家庭教育要适度[N];山西日报;2002年
7 秀章;家庭教育 身教为先[N];山西日报;2003年
8 苗元江;家庭教育ABC[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刘素贞;家庭教育的错误[N];健康报;2001年
10 王英伦 记者 吕扬;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文革红;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清初通俗小说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6年
4 左群英;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瑜;明清士绅家训研究(1368-1840)[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丽娟;清末女性才德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朱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6年
10 闫玉;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与合理导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飞;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新苏州人家庭教育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俊景;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珊珊;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03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80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