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孤残儿童同伴交往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15:47

  本文关键词:孤残儿童同伴交往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孤残儿童 福利院儿童 寄养儿童 同伴交往 同伴冲突 冲突解决策略


【摘要】:同伴交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和人际交往,对于儿童融入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面对同伴冲突时采取何种解决策略,关系到冲突的解决及儿童的同伴关系。本研究将聚焦于孤残儿童同伴交往及冲突解决策略,试图探究孤残儿童同伴交往、同伴冲突、冲突解决策略的基本特点,以期为儿童福利机构和寄养家庭开展孤残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中小学生同伴交往问卷》、《中小学生同伴冲突问卷》、《中小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问卷》,调查106名8-16岁的普通儿童(n=43)、福利院儿童(简称“在院儿童”)(n=30)、寄养儿童(n=33),探索孤残儿童的同伴交往及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特点。 寄养儿童研究结果如下:(1)寄养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与普通儿童较为相近,但社交障碍和异性交往问题较为严重;中年级寄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最差,高年级寄养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最弱。(2)寄养儿童和普通儿童同伴冲突特点较为接近,“物品、空间争议”、“游戏、规则”、“故意挑衅”较多,寄养儿童在冲突中处于被动地位,中年级寄养儿童同伴冲突最多。(3)寄养儿童交往目标最为消极,其中中年级寄养儿童交往目标较为积极,高年级儿童面对兄弟姐妹和好友时非常消极;面对冲突时,寄养女童比男童使用更多的求助策略;低年级儿童求助策略较多,到了高年级妥协策略较多;寄养儿童既重视关系和谐(尤其是面对兄弟姐妹时),又注重自我需要的满足;寄养儿童冲突解决策略适当性较高。(4)社交障碍与亲社会行为与寄养儿童的冲突解决策略有一定的关系。 在院儿童研究结果如下:(1)在院儿童的异性交往能力较强,女童的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交往能力、异性交往能力较弱,男童社交障碍更严重;低、中年级在院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较弱,到了高年级增强,并与寄养、普通儿童趋同。(2)在院儿童同伴冲突最少,只有“干涉、控制”冲突较多,在院女童往往是冲突的发起者,低年级儿童更容易被“干涉、控制”。(3)在院儿童面对院外同伴时交往目标较为消极,在院儿童面对兄弟姐妹时交往目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倾向于消极,在院女童比男童更多攻击策略,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院儿童的直接冲突和言语策略增加,妥协策略有所减少,但妥协策略始终较高,在院儿童到了高年级更加重视自我的切身利益,对和谐关系的重视度则稍少。(4)语言与非语言能力与在院儿童的冲突解决策略有一定关系。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寄养能从整体上提高孤残儿童同伴交往能力,但由于孤残儿童自身经历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寄养儿童尤其是女童、高年级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较弱,冲突解决策略较为妥协消极,另一方面,在院儿童整体同伴交往能力很弱,尤其是男童和低、中年级儿童的问题较为突出。
【关键词】:孤残儿童 福利院儿童 寄养儿童 同伴交往 同伴冲突 冲突解决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60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12-26
  • 1 同伴交往12-21
  • 2 冲突解决策略21-23
  • 3 有关同伴交往与冲突解决策略关系的研究23-24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24-26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26-30
  • 1 研究对象26
  • 2 研究工具26-29
  • 3 研究过程29-30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30-64
  • 1 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30-42
  • 1.1 儿童同伴交往的组间比较30-31
  • 1.2 儿童同伴交往的性别特点31-33
  • 1.3 儿童同伴交往的年级特点33-36
  • 1.4 讨论36-42
  • 1.5 小结42
  • 2 儿童同伴冲突的特点42-47
  • 2.1 儿童同伴冲突的组间比较42-43
  • 2.2 儿童同伴冲突的性别特点43-44
  • 2.3 儿童同伴冲突的年级特点44
  • 2.4 讨论44-46
  • 2.5 小结46-47
  • 3 孤残儿童的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研究47-60
  • 3.1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各维度的特点47-55
  • 3.2 讨论55-59
  • 3.3 小结59-60
  • 4 孤残儿童同伴交往与冲突、冲突解决策略关系60-64
  • 4.1 儿童同伴交往与同伴冲突关系60-61
  • 4.2 儿童同伴交往与冲突解决策略关系61
  • 4.3 讨论61-62
  • 4.3 小结62-64
  •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64-71
  • 1 结论64-66
  • 2 建议66-68
  • 3 特色与创新之处68-69
  • 4 不足及展望69-71
  • 附录71-81
  • 参考文献81-86
  • 后记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芹,陈世平;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相关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3 邢浩杰;张淑;朱长才;;我国艾滋孤儿面临的问题及干预措施建议[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年06期

4 李放;;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异性交往与同伴接纳关系的研究报告[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戴静,马渝根,孙萍,张晓萍,高志琼;成都SOS儿童村与成都儿童福利院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华西医学;2002年02期

6 张元;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成彦 ,胡艳霞 ,朱凤玲;福利院儿童自尊与情绪适应性研究[J];社会福利;2003年06期

8 刘国雄,方富熹,杨小冬;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郑新蓉,易进,韦小满,魏曼华;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0年01期

10 韩仁生,朱桂贞;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2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宏聚;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丽君;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及对策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海钧;小学4年级儿童的同伴交往归因及归因训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莉;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晓琴;寄养儿童社会技能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缪周芬;小学儿童性别认同与异性交往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汪志超;5-6岁单纯性肥胖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佘翠花;幼儿同伴冲突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雷晓燕;重庆市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10 林磊;不同同伴地位小学生对同伴冲突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04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804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c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