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素质形成的动因探究
本文关键词:人的现代化素质形成的动因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的现代化素质 家庭影响 学校教育 社会引导 自我塑造
【摘要】: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和变革的重大主题,人的现代化直接推动着社会现代化。而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又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现代人的塑造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人的现代化素质的形成也就受到多种动因的影响,其中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引导、自我塑造则是最基本的动因。
【作者单位】: 大同大学;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人的现代化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实现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并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各式各样的、积极的或消极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行为和习惯。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环境能影响人,但人也在改变着环境。正是由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项东;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兼论中国人的现代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疏仁华;;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思想观念的价值取向[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4 郑志强;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人格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闫玉联;近现代中国人观念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何红梅;人的现代化与人的情感需要——转型期两性情感现状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李沛武;范天森;;全球化时代农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8 王春伟;刘云涛;郭小荣;;论当代宗族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9 张雪琴;;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公民身份意识培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0 张凤云;;以工哺农: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金瑞;费丹丹;;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调查与思考——以2007年郑州市公民道德素质调查为例[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陈贵华;;从五四运动看中国人的现代化之实现[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3 宋东亮;;现代化建设与精神文明[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4 张国徽;;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史祥龄;;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郭德宏;;什么是现代化?[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胡丽娜;;产业更新与城市化的历史推进[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陈建平;;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亚越;;公民问责:机制缺失及其治理[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肖仕平;;现代人格建立与道家思想资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万秀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琴花;上海市部分初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任婉丽;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探索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卫东;“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学校支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瑜;论农民工的政治参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赵曼;清末《东方杂志》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洁;论毛泽东法律思想[D];江南大学;2010年
8 郗文静;从药品行政执法看行政裁量权的规范与控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占友;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律师职业道德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郑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在职教员兼搞私塾,破坏了学校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1976年05期
2 宓平琪;;日本儿童所处的环境[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年03期
3 计琳;李文萱:细微之处见真功[J];上海教育;2004年24期
4 刘长海;美国品格教育质量标准介绍[J];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03期
5 王云飞;先秦儒家若干教育范畴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张小安;谢朝晖;;重庆市大学生自尊心理状况调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海燕;;网络增强型教学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6期
8 陈娟;史景轩;;日本PTA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01期
9 朱京曦;;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化学习研究的任务与核心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1期
10 李敏;;解读“中间生”现象[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东;黄连芳;;新时期农村学生家访的策略[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2 李刚;;小心,学生“自杀性”行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李春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学校心理卫生及健康教育浅析[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衰减问题研究——以中南某县为例[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胡辛人;;关于写作《浅论华中敌后的干部学校教育》一文的几点体会[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5年
6 李光辉;;新时期学校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4年
7 史新琼;;浅谈教育科研档案管理[A];新时期档案工作论文集[C];2005年
8 刘传德;;外国学校管理史话(三)——古希腊罗马的学校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张捷夫;;清代山西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10 李荣斌;;论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占民;发挥学校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N];青岛日报;2006年
2 程方平;让孩子得到心悦诚服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政府教育督导室 刘玉江;新课程改革与校长角色定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周静文;两条“吃苦”新闻的警示[N];新华日报;2006年
5 记者 赵婷;小学初中每班不应超过40人[N];北京日报;2005年
6 城区五一路小学 陶河清;对“和谐校园”的思考[N];长治日报;2005年
7 夏莲花;家校沟通障碍在哪里?[N];文汇报;2006年
8 巴山;应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从“小古辍学”说起(下)[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本版撰稿 记者 吴俊斐;学生寄宿出现低龄化现象[N];金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醒东;事件·场景·交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汉珍;丁丁为什么在家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明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1915-1945)[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朝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马丽燕;宗教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芳;学校服务社区的功能缺失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年
7 关玉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的关系[D];南昌大学;2008年
8 吴继军;明代学校教育及其功能的拓展[D];西南大学;2009年
9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玉侠;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49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4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