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情境下师范大学生的从众行为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情境下师范大学生的从众行为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在正向、中性和负向三种从众行为实验情景中的从众情况。方法:对9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自尊水平测试(SES),并针对与实验情境有关的问题,调查被试者平时在此方面的态度和行为,然后分三组分别进行三个情境实验。结论:自尊水平对大学生从众行为有影响,且存在方向性:高自尊者易发生正向从众行为;低自尊者易发生中性和负向从众行为。
【作者单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从众是指个人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心理学家认为,从众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蔡雨燕;;师范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1级新生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张灵;郑雪;温娟娟;;自尊的心理结构与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周宗超;市场经济下大学生从众行为及管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4 马绍斌,范存欣,彭欣,武晓艳;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8期
5 吴燕;徐建平;;初中生诚实性测验中社会赞许反应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3期
6 岑延远,郑雪;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向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瑛;;试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刘玉强;;简析大学生群体心理存在的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徐震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格指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周艳;大学生英语成绩的性别差异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陈娟;;培养积极自我意识 促进女大学生就业[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熊良斌;周志娟;;归因方式理论概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7 王天剑;四六级考试及大班授课带来的潜在心理影响——试析落后地区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问题[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8 袁辉;应急决策者的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分析[J];安全;1998年01期
9 王友昌,,王树明;体育与中学生的社会化[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10 舒钧,张金成;我国足球球迷暴力行为成因及控制策略[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展;;群体动力学理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用的思考[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赵荒;;国内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研究现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张恒忠;;教师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化[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吕蓉蓉;;社会转型时期福建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变迁研究——以泉州晋江官前社区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罗洪菊;;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玲;;护理差错易出现的环节及防范措施[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5年
7 东红;;论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品质[A];学报编辑论丛(第九集)[C];2000年
8 郝彦;;浅析消极言语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庆华;;谈五年制师范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10 徐晗;黄志剑;;腹式呼吸、音乐和心理暗示的综合疗法对强迫症症状的影响[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叶旭春;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的感知及理论框架的扎根理论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6 郝玉芳;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7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雪峰;速度滑冰运动员起跑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浩;心理行为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承受力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吉丽;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沟通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羽;态度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树云;思想政治(品德)课视角下的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邹莹洁;长沙店名的社会心理修辞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纪德香;高校贫困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t$;中学生学业成绩稳定性对自我效能感及自尊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云;初中班级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徐春华;高中生诚信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英;张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UPI调查分析与教育措施[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刘春梅;青少年自尊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北方论丛;2002年05期
3 丛晓波,田录梅,张向葵;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1期
4 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詹小平;丁立平;黄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元结构”实践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6 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刘萃侠;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对中国被试适用性之初步验证[J];社会学研究;2001年02期
8 郝若平,李毓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7年05期
9 樊晓光;师范学院新生UPI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年01期
10 李作泉;二十一世纪人才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医;199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华俭;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远;肖蓉;;军校大学生自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罗贵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3 庄凡;胡海青;;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自尊、应对方式的调查及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陈京军;许清华;;大学生自尊与生涯成熟: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5 李妲;王亮;张素英;李全开;;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4期
6 吴秋娟;;体育锻炼和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年03期
7 冀桂娥;;大学生从众心理浅析[J];科技资讯;2008年26期
8 李彩娜;班兰美;李红梅;;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9 王鲁慧;崔国生;;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及心理控制源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9期
10 叶晓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健;陈锟;;445名广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自尊及其相关[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宋芳;张丽华;;大学生自尊结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胡芸;;嫉妒与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余欣欣;郑雪;;大学生心理素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肖海雁;马存根;;山西大同大学生自尊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许燕;梁志祥;;北京大学生多元自尊的初步探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周永安;肖海雁;;大学生性别角色观与自尊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2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苏雁邋通讯员 陆炜;专家呼吁尽快拆除心理“一米线”[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岩泽 实习生 白宇飞;众多压力困扰高校学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7 实习生 周晨昕 记者 姜澎;两个好消息 不要一块说[N];文汇报;2005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杭;“6·25”大学生杀人事件心理调查[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潘雯;青少年的从众行为[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宁在兰;人为什么爱“随大流”[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2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华;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琳琳;长春市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李娜;大学生身体意象与自尊、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钟芳;大学生体象、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杨;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宋芳;大学生自尊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惠云;大学生自尊、社会支持与资助方式偏好性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8 孙荣光;大学生生活事件、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丽红;大学生自我评价特点及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郭振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174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17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