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政治社会化结构中的家庭、学校与大众传媒

发布时间:2018-03-20 06:55

  本文选题:家庭 切入点:学校 出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政治社会化在政治系统中具有战略能动意义。在政治社会化结构中,各机构的身份如何,既决定其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特点,也决定着它与其他机构的关系。作为主要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家庭、学校与大众传媒在身份上分别属于非正式、正式和两种身份兼具,它们各具优势,又有固有的局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社会化的实效,影响国家政治社会化战略的成败。如果能够根据各政治社会化机构的特点,综合发挥各机构的优势,减少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将有助于实现政治社会化各要素在不同机构之间的良性循环,提升政治社会化的实效。
[Abstract]:Political socialization has strategic dynamic significance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 identity of each organization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unction. It also determines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institutions. As the ma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stitution, the family, the school and the mass media are respectively informal, formal and both in identity, each having its own advantages and inherent limitations.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is consistent or conflict determines to a great extent the actual effect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affect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strategy. If the advantages of each organization can be comprehensively brought into pla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rganization, Reducing the inconsistency among each other will help to realize the virtuous circle between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of the element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G459;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长胜;;论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4期

2 李元书,杨海龙;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J];政治学研究;1997年02期

3 王敏;论政治社会化的运作机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巫阳朔;;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刘婷婷;;中国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李建中;;社会转型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庄德水,胡松;论政治文明视角下的群众监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李俊,张勤,刘鹏田;美国学校中政治教育的演变阶段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赵云梅;;论苏联解体的政治原因[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巫阳朔;;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焦方红;;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邓研华;;生态文明视域中社会主义政治合法性问题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商红日;国家与政府:概念的再界定——兼论国家与政府的区别[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谢岳;;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改革开放30年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与经验[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王宗礼;;对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思考——西部民族关系视角[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涛;;我国转型期农村文化结构变迁与社会稳定——关于反邪教问题的一些制度思考[A];社会文化建设与邪教防范研究学术论文精选[C];2004年

4 孙存良;;政治挂帅: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构建[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宗礼;;对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思考——西部民族关系视角[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6 曹隽;魏海燕;;隐形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彰显力量[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张晨;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6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任奔滔;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与融资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耿百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温静;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勐;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曹轶;中东权威主义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舒;哈移动公司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现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杨恩泽;近两年CNN对华报道政治倾向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刘安琪;企业文化视域中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升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修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邹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压力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斗丽丽;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浩凯;大学生政治观和政治发展倾向[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2 郝世宁;;从校园流行语看大学生的郁闷情结[J];教育与职业;2008年05期

3 刘力;素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形成合力[J];现代技能开发;2002年10期

4 赵建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归因[J];文教资料;2006年32期

5 俎媛媛;;文化再生产视角下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1期

6 俎媛媛;;我国教育的城乡差异研究——一种文化再生产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9期

7 汪平;;“三位一体”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J];甘肃教育;2008年22期

8 张玉珍;;解决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仝云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途径[J];甘肃教育;2011年10期

10 刘毅;;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心理的调适[J];当代传播;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海燕;;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秦丽丽;;我家有个不快乐的小孩——混合型家庭个案[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东建;;解构、整合与重建——大众传媒时代的公民教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万玉霞;;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与协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刘电芝;刘金光;徐振华;张姣;黄颀;李宇青;;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与家庭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高洁;;学校、家庭、社会健康教育新模式探索[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秦丽丽;;我家有个不快乐的小孩——混合型家庭个案[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策略[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9 许兆平;丁文俭;;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结合的和谐统一[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10 周玲;;论学校营销[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周密 徐敏;学海无涯 众爱成舟[N];兵团日报(汉);2009年

2 ;“三位一体”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N];天津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郑有胜;学校 家庭 社会手拉手[N];辽宁日报;2004年

4 焦同喜;我省2000名困难家庭子女入技校免费培训[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5 ;离婚家庭增多 英国学校吃不消[N];中国教师报;2003年

6 阳洁;信息化是一种手段[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7 记者戚海燕;学校放假孩子上“班”[N];北京日报;2003年

8 杨桂青;品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交界处”绽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任国军;“问题学生”哪里去[N];大庆日报;2005年

10 ;“家长读书令”,你赞成吗(续)[N];中国教师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世民;错位与抉择[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太年;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瓒;教育场域中的资源争夺、创造与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艳红;东乡族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8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祖强;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钢;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沈建松;论大众传媒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河南大学;2009年

3 吴琛;论推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利昌;学校、家庭、同伴在青春期性教育中作用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唐莉;青少年道德自我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英福;日本开放式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冬梅;抚顺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许政法;兰州市家庭选择课外辅导的影响因素之质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燕军;中美教育目的的取向之比较分析—个人、家庭、国家教育目的的视角及其整合[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邵博学;关于知识学习中家庭规范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37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37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9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