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明中后期蒙古族文化教育的恢复发展

发布时间:2018-03-21 07:46

  本文选题:明中后期 切入点:蒙古族文化教育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蒙元帝国崩溃其残余势力退居漠北后,蒙古族除部分留居于中原境内,大部分复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地区。明代前半期,蒙古族的文化教育活动因遭受重创处于停滞甚至衰落状态;明代中后期,达延汗即位之后,蒙古族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始逐渐恢复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包括学校教育(私塾教育)、寺院教育、著作翻译、文学艺术、历史文献、法律宝典、建筑、医学、天文学等许多方面。影响蒙古族文化教育活动恢复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威德兼施"的政治文化、贯"元"通"明"的儒家文化、"多封众建"的宗教文化和"亦农亦牧"的经济文化。
[Abstract]:Since the Yuan Empire went back to its remnants, Mongolian residents in the Central Plains as part of the territory, most complex and nomadic in Mobei area south of the desert. The first half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Mongolia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for the battered in stagnation and even declin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Daankhan ascended the throne after the Mongolian culture and education activity began to recover and get certain development, including school education (Education), temple education, translation, literature and art history, literature, law, architecture, medicine, astronomy and many other aspect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Mongolian culture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development mainly has four aspects, namely, "Wade and" political culture, "Guan yuan" "Ming" Confucian culture, "letter of public building" religious culture "and people and economic culture.

【作者单位】: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民族教育政策及其当代价值问题研究”(09XMZ057) 2011年度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关于中国古代民族教育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
【分类号】:K248;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捷;取士:科举制度的观念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2 陈新;实验史学:后现代主义在史学领域的诉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沈艾娥;夹缝中的叹息——从话语主体的角度重读《桃花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牟延林;刘壮;;研究路向与学科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之二[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严春友;百年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反思与现代发展之路——兼谈思想的创生能力与现代合法性之关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无极;略论草原文化的底蕴、内涵和创新[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唐辉;《文心雕龙·诸子》的子学文体思想[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袁霜凌,吴其付;中国名山风景区的政治理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9 白华;汉代儒学官学化的动力及其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10 廖杨;覃卫国;;关于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小梅;;理学的“穷理尽性”与杜丽娘的游园惊梦——汤显祖“以情格理”的再理解[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纪潮;;荆襄流民的附籍问题[A];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寿仙;;明代北京及北畿的蒙古族居民[A];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亮亮;林慧光;;始于怀疑 终于信仰 归于实用——浅析中医学术流派兴衰之路[A];全国中医药研究生专辑[C];2005年

5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刘伟;中国专制王朝衰亡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6 朴永焕;汉藏茶马贸易对明清时代汉藏关系发展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7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8 刘倩;“靖难”及其文学重写[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崔涛;董仲舒政治哲学发微[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宏斌;战国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庄逸云;明代中篇文言小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友良;理性化的思考与启蒙——严复思想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姚力;裕固族帐房戴头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许明哲;新罗佛教文化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6 高伟洁;西汉前期儒学发展的新动向[D];郑州大学;2002年

7 韦峰;先秦城市空间格局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8 陶腊红;隋唐故事的演变与古代历史小说的文体独立意识[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彭世文;晚清士大夫觉醒与严复天演哲学[D];湖南大学;2002年

10 谢敏;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义民;略论先秦畿服制与华夷秩序的形成[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2 何新华;;试析古代中国的天下观[J];东南亚研究;2006年01期

3 郭玉良;关于“儒”的原始意义的探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4 安介生;中国古史的“万邦时代”——兼论先秦时期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渊源与地理格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刘祥学;论明代儒学中的民族观及其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毕跃光;从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中看民族观的形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7 杜永吉,徐长安;“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J];河北学刊;2002年06期

8 许殿才;“夷夏之辨”与大一统思想[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9 中和,文燕,东方;民族关系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六[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02期

10 郑传斌;从思想史角度论明清之际夷夏观念的嬗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冰;;新时期高拱改革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刘志刚;;“靠天吃饭”:灾荒史视野下的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许敏;;关于高拱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史研究;2010年04期

4 萧放;白银货币的周流与明帝国的命运[J];史学月刊;1989年06期

5 焦健;;明中后期苏州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6 秦宗财;;明中后期坊刻之流变与吴勉学的刻书特色[J];历史档案;2008年01期

7 ;明中后期的贪赃之风[J];文史知识;1994年12期

8 蔡明伦;从“清洁剂”到“腐蚀剂”——明中后期言官澄清吏治的功能及其蜕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蔡明伦;论言官对明中后期吏治的影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魏天辉;论明中后期奢侈风气的地区差异[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福锦;;“道德的弘扬”与历史的反动——简论清代前期文化对明中后期文化的“扬弃”[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2 姜晓萍;;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3 蒋祖缘;;明中后期藩王的大土地占有——兼论王府占有的工商业和税课[A];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C];1991年

4 郭培贵;;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5 张英聘;;“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A];中国明史学会通讯(第5期)[C];2001年

6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7 夏维中;;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8 周致元;;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魏刚;;明代辽东沿海地区的人口变化及其原因初探[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10 周承;;明中后期贵州自然灾害研究——以万历《黔记》为研究对象[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佩琦;从明中后期到清前期[N];天津日报;2008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毛佩琦;我对“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挨打”的看法[N];北京日报;2008年

3 谢茂松;“还原大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郭陪贵;明朝的历史特点及其灭亡原因[N];光明日报;2008年

5 周荣;明清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和城乡互动[N];光明日报;2006年

6 桥西区区长 孙海东;张家口堡武城说[N];张家口日报;2010年

7 曹大为;起衰振隳 改制开新[N];光明日报;2010年

8 张金奎;军户与晚明社会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南京大学历史系 范金民;朝鲜人崔溥《漂海录》所见中国大运河风情[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华帝国的衰落[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小珊;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陆若汉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D];复旦大学;2008年

3 郑小娟;徽州典商在明清徽商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冯玉荣;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宁;明中后期下澳通夷问题及其司法实践[D];西南大学;2011年

2 金程丰;高拱改革与明中后期政局[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t,

本文编号:1642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42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3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