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职前教师全纳能力的培养
本文选题:全纳教育 切入点:培养模式 出处:《教育科学》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普通教育教师进行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是澳大利亚师资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在教师职前全纳技能培养体系中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要求,提供了针对性的学习机会,确保了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全纳教育需要。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ustralian teacher training to develop the ability of pre-service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Australia has formulated detailed training requirements in the system of teachers' pre-service inclusive skills training. Provides targete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o ensure that teachers can better meet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needs of children.
【作者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基金】: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课题“若干发达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和经验”(高学会[2008]36号)
【分类号】:G56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攀峰;;美、俄、日三国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段作章;;教师专业化取向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5期
3 段作章;朱倩;;基于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培养模式一体化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11期
4 刘锡娥;;关于教师职前教育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刘嘉秋;昝飞;;英国普通教育教师职前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6 张宝蓉;以全纳教育的视角看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2年07期
7 仲建维;;公正和平等:支撑全纳教育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5期
8 钱丽霞,杨继英;发展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Z1期
9 徐玉珍 ,黄志成;全纳教育的具体落实:全纳学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04期
10 黄志成;;全纳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观[J];现代教学;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大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郭成;周巧;郭芳;;艺术陶冶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的探索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妍;许芳;吕培瑶;;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对校本教师培训的启示[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郑洪利;尹海兰;;青少年网络依赖的家庭干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发挥培养培训一体化优势 促进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6 李娟;;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反思——以西北某县为例[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张大均;;我国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欢迎词[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正华;;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问题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泽民 谷朝珍;洪泽:创新培养模式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2 李晓鹏;传统教育模式一定错了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王玉民;复合型劳动者培养模式研究启动[N];光明日报;2002年
4 谢维和;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制度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汪培坚 廖建霞;衢州中专践行全纳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记者 彭薇;“全纳教育”培养通才兼顾偏才[N];解放日报;2009年
7 记者 邢兆远 通讯员 四维;临沂诞生“大学+技校”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10年
8 记者 秦保树 通讯员 李晓阳;新乡幼师在德育工作中引入全纳教育理念[N];新乡日报;2010年
9 饶从满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目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徐汇区教育局局长 王懋功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张民生;创培养之新引领发展 举区域之力成就教师[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海涛;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苗学杰;融合的教师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赖晓云;职前教师网络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丽华;开放式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4 尚慧文;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5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景虹;青年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7 苏涵琼;复合型艺术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程华;美国反思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及启示[D];西南大学;2006年
9 郑开玲;论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的转型[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士萍;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44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4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