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叙事疗法对大学生哀伤心理的疏导
本文选题:大学生 切入点:哀伤 出处:《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2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叙事心理治疗以社会建构论为基础,主要方法有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哀伤心理疏导个案,论述了采用叙事疗法进行哀伤心理疏导的要求、方法与过程,认为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Abstract]:Narrative psychotherapy is based on social constructivism. The main methods are story narration, problem externalization, "from thin to thick" and so on. Methods and process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kind of human-centered treatment is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商丘工学院思政教学部;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翟双;杨莉萍;;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素丽;;论影像叙事的游戏性[J];当代电影;2008年09期
2 吴树堂;;浅议心理咨询师的后续培训[J];大众文艺;2010年21期
3 徐昀;;未成年犯心理矫治的社会建构论之维:方法与应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4期
4 郑晓芳;崔酣;;叙事疗法与人本—存在疗法的元理论比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蒋湘祁;吴思为;;叙事治疗技巧在高校婚恋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24期
6 李明;;叙事实践:一种人文生态学的心理取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吴夏麒;曹倩;张诗琦;;叙事治疗运用于公安院校心理咨询探析[J];沧桑;2013年04期
8 方必基;张樱樱;童辉杰;;叙事心理治疗述评[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年01期
9 王再萍;李辉;罗小兰;朱红;;失恋问题的叙事治疗:个案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12期
10 崔景贵;;“告别理性”:后现代主义与心理教育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张勇;西方心理学人文取向的生成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志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叙事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任其平;主体的在世之在[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宋素丽;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1978-2008)[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7 李定春;观念与文学的双向“形塑”[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莉;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冷静;叙事心理治疗对缓解服刑人员焦虑情绪的实验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3 杨世欣;叙事心理治疗及其对服刑人员监狱化人格干预效果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4 胡阳;叙事心理治疗在我国高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玉森;论格非小说中的疯子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玉娟;心理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霍仙丽;儿童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菲;自我的社会建构与叙事心理治疗[D];吉林大学;2008年
9 翟双;叙事心理治疗及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关向东;中国农村家庭暴力行为矫正教育方法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莉萍,叶浩生;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方必基;张樱樱;童辉杰;;叙事心理治疗述评[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年01期
3 施铁如;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马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影响之介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尤娜,叶浩生;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J];心理学探新;2005年03期
6 李明;;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探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08期
7 沈之菲;叙事心理治疗——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内江科技;2010年06期
2 张俊桥;赵海英;;用心理疏导的方法矫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10期
3 桂新淼;;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的基础[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22期
4 马秋霞;;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3期
5 张庆红;;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矫正对策[J];成功(教育);2009年07期
6 王铮;张波;;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6期
7 陈海鸿;;论诚信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3期
8 林焕清;;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探析[J];华章;2010年04期
9 程刚;肖友琴;;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构成及其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0期
10 王阳阳;;刍议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洋;李芳;;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10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策;开展心理疏导 共谱和谐乐章[N];天津教育报;2008年
2 解秀华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之我见[N];安徽经济报;2009年
3 李广厚;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N];黑河日报;2008年
4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5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7 记者 赵大勇邋赵小羽;不善交友致大学生心理疾患,父母有责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通讯员 安立新邋记者 荣肖磊;我省2007年度“助学工程”受助生确定[N];河北日报;2007年
9 何桥;铜山县大学生村官服务远教培训[N];江苏科技报;2008年
10 代乐;2006年度“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启动[N];贵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4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渭玲;媒体暴力信息对不同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生理心理的不良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3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8 肖秋萍;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彦如;山西省大学生SCL-90的常模建立[D];山西大学;2003年
10 张岩;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46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4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