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生态化综合:道德教育的视域转向与话语转型

发布时间:2018-03-22 11:25

  本文选题:道德教育 切入点:生态化综合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代德育要拥有一种终极关怀视域和个体关怀意识,联系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和深沉的精神体验去寻找意义,不仅要恢复德育曾一度失落的人文品格,而且要澄明德育曾一度迷茫的人文精神,就必须拓展一种新的教育视域———"生态化综合",以社会历史学和物种生态学、宇宙自然学和人类文化学的眼光打量人和世界的生存和生活,整体地、生态地、综合地看待宇宙世界万物和地球自然生命,通过人对自己、他人、社会、自然完整的生态关系的理解和关怀,以完成智慧性、生态性的道德体验和文化性、理想性的人格建构,从而实现当代德育的内在突破与超越。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should have a kind of ultimate care field and individual care consciousness, connect the individual complete life world and deep spiritual experience to find meaning, not only to restore the humanity character that moral education once lost, Moreover,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was once confused, it is necessary to expand a new educational horizon-"ecological synthesis", based on social history and species ecology. Cosmology and human culturology look at the existence and life of man and the world, and look at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the world and the natural life of the earth in a holistic, ecological way, through man to himself, to others, to society,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ncern of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of nature and integrity,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wisdom, ecological moral experience and culture, ideal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internal breakthrough and transcendence of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J];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2 周谷平,朱绍英;重视进行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3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4 张华;;教育终极关怀的现实检视与诗意栖居[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鲁宁;张金保;陈文玲;;关于青少年学校道德教育衔接问题的方法论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黄伟,王维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道德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马俊霞;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唐勇,朱长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毛豪明;韩传信;;西方情感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论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韩传信;;农村中小学教师德育素养提升途径的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杨凤仙;;关于校本教研建设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攀峰;;论审美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吴永远;;中小学校长职业幸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个案[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4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程红艳;;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环境思想的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汪思锋;;试析雅斯贝尔斯的师生生存交往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学教育普及和发展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丹璐;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周友方;大学生休闲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秀梅;休闲食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任利娟;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论“以人为本”[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王夏莲;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与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郑雪;教育的生态评定简介[J];外国教育动态;1983年05期

4 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5 陈俊珂;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6 崔秋锁,李学锋;新世纪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J];长白学刊;2002年05期

7 唐国琪;;道德健康发展的基础——论德育生态环境系统的地位及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7期

8 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1期

9 刘惊铎,权利霞;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刘锋;浅谈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双向联系[J];道德与文明;198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伟言;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易春秋;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唐利斌;官德建设问题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冰;“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正荣;道德教育生态环境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岳滢;德育社会生态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戴叶林;中国高校德育模式:传统与现代[D];苏州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凤;;回归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返真追求[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程芳芳;;体验德育——一种突显人文关怀的德育[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王忠东;以人为本是夯实学校德育的基础[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4 刘欣;朱成娟;;生活道德教育的哲学溯源及其现实价值探析[J];文教资料;2007年30期

5 刘万路;;加强道德教育的人性化向度[J];黑龙江史志;2008年12期

6 林静;人文关怀:学校德育工作的另一种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李艳;;道德对话:一种新的德育话语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年18期

8 朱成娟;;试论“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及其对我国社会控制模式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9 杜殿坤;采石;;知识对于道德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论道德教育之二[J];湖南教育;1982年03期

10 方军;黑箱方法与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胡凡刚;;教育信息化呼唤人文关怀[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周永龙;吴伟强;;传承百年厚积的道德文化,营造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7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9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10 余志祥;;孔子、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水县教育局 马素芝;把人文关怀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N];保定日报;2007年

2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蒋建华;道德教育需要精耕细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解艳华;朱小蔓:至情至性投入情感道德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王森;榆阳教育:突出人文关怀 呈现蓬勃发展[N];陕西日报;2009年

7 马琴妙;激励机制促活力 人文关怀留人才[N];民族日报;2011年

8 唐棠;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N];广西日报;2004年

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N];中国教师报;2007年

10 记者  毛新;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N];黄石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太平;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8 崔欣,

本文编号:1648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48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e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